{SiteName}
首页
乐山市新闻
乐山市习俗
乐山市历史
乐山市人口
乐山市美食
乐山市政治

姓氏文化乐山地区含眉山徐姓源流及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性高 http://m.39.net/pf/a_4630916.html

乐山地区(含眉山)徐姓源流及各地支派字辈

伯益

乐山地区(含眉山)徐姓源流及各地支派字辈

近年,有徐氏族人四处寻根问祖,在乐山冠英徐坝村发现了一块木牌。据收藏此牌的徐姓村民讲,这块木牌原來供在老木孔“徐氏宗祠”中,上世纪?十年代,祠堂被拆毁,他作为徐氏子孙,暗中把这块木牌保存至今。经初步鉴定,这是老木孔徐氏祠堂上历代先祖牌位。上面刻有徐氏入川先祖"明故始祖徐乌灵至七世祖徐献,李氏,八世祖徐汝文,罗氏。历世昭穆神位"。

在冠英老木孔多方搜寻,至今没有发现"徐氏宗谱"。故这块木牌是研究老木孔徐氏的珍贵实物资料。

据徐氏族人祖辈传言:明朝洪武四年,(公元年)左右,朝庭下昭“移民实川”(民间称为“湖广填四川”),有徐氏兄弟四人由湖广省麻城县大塘村(今湖北省麻城县仙居乡)踏上填川之路。历经风霜雨雪,千辛万苦,进入四川境内,他们在分手各奔前程时,把一口鈇鍋砸成四块,四兄弟各得一块,作为后代子孙认祖归宗的凭据。故有“鍋边线”,“鍋底线”之说。其中长房(大哥)在仁寿曾家店(钟祥)落脚立业,二房在井研县柏林场定居落业,三房在荣县大车堰定居落业,四房"明故始祖徐乌灵"在乐山老木孔定居落业。

又据老木孔徐氏族人祖辈传言:明故始祖徐乌灵入川后,逆岷江而上,至牛华溪对岸,见岸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树身根部有一大孔,可容数十人栖身,于是便在此留下定居,扩展洞穴,繁衍生息,后人称乐山老木孔徐氏。

据冠英徐坝村"徐氏祠堂"传世木牌刻载:

入川始祖徐乌灵,阴氏。

(二至六世祖无载)。

七世祖徐献,李氏。

八世祖徐汝文,罗氏。

九世祖徐及弟,?氏,刘氏,胡氏。

九世祖徐元弟,刘氏,易氏。

十世祖徐茂雄,鲁氏。

十世祖徐茂盛,杨氏。

十世祖徐茂相。

十一世祖徐成富,许氏。

十一世祖徐成贵,龚氏。

十一世祖徐成荣,易氏。

十一世祖徐成进,江氏。

十一世祖徐成文,黄氏,张氏。

十一世祖徐成章,侯氏,张氏。

十二世祖徐凤朝,李氏。

十二世祖徐登朝,朱氏。

十二世祖徐佐朝,朱氏,许氏。

十二世祖徐现朝,柳氏。

十二世祖徐忠朝,张氏,李氏。

十二世祖徐升朝。

十二世祖徐相朝,李氏。

十二世祖徐士朝,候氏。

十二世祖徐位朝,万氏。

十二世祖徐尚朝,彭氏。

十二世祖徐步朝,候氏。

十三世祖徐文贵,杨氏。

十三世祖徐文澡,王氏。

十三世祖徐文亮,黃氏,王氏。

十三世祖徐文彩,阴氏。

十三世祖徐文举,黄氏。

十三世祖徐文惠,陈氏,张氏。

十三世祖徐文彪,李氏,陈氏。

十三世祖徐文端,胡氏。

十三世祖徐文元,向氏。

十三世祖徐文魁,黃氏。

十三世祖徐文华,曾氏。

十三世祖徐文明,向氏,黃氏。

十三世祖徐文秀,候氏,杜氏。

十三世祖徐文曜,黃妙音。

十三世祖徐文斌,候氏。

十三世祖徐文成,曾氏。

十三世祖徐文聪,张氏。

十三世祖徐文德,

十三世祖徐文凤,张氏,杨氏。

十三氏祖徐文富。

十四世祖徐元祥,鲁氏,氏,候氏。

十四世祖徐元忠,袁氏,黃氏。

十四世祖徐元佑,车氏。

十四世祖徐元龙,朱氏。

十四世祖徐元凤,

十四世祖徐元位。

十四世祖徐元亨,候氏。

十四世祖徐元举。

十四世祖徐元相,罗氏。

十四世祖徐元顺,杨氏。

十四世祖徐元开,罗氏。

十四世祖徐元升,赵氏。

十四世祖徐元吉,姚氏。

十四世祖徐元清,王氏。

十四世祖徐元甫,雷氏。

十四世祖徐元美,向氏,田氏。

十四世祖徐元位。

十四世祖徐元福,李氏。

十四世祖徐元祖,陈氏。

十四世祖徐元祚,王氏。

十四世祖徐元贵,曾氏。

十四世祖徐元宗,张氏。

十四世祖徐元祯,聂氏。

十四世祖徐元发,张氏。

十四世祖徐元孝,聂氏。

十四世祖徐元有,柳氏。

十四世祖徐元高,杨氏。

十四世祖徐元才,蔡氏。

十四世祖徐元善,张氏。

十四世祖徐元现,邓氏。

十四世祖徐元谟,邹氏。

十四世祖徐元林,李氏。

十四世祖徐元秀,张氏。

十四世祖徐元臣,徐元奇,徐元光,徐元明,徐元照,徐元甫,徐元德等配偶不祥。

以上是老木孔徐氏祠堂中供奉明故始祖徐乌灵至十四世历代先祖牌位。

徐氏先人在老木孔繁衍生息,瓜諜连绵,人丁兴旺,随着时间推移,不少徐氏族人从老木孔迁播各地。

其中有徐祥,徐进兄弟二人迁移到乐山苏稽,沙湾定居,繁衍生息,成为当地旺族。乐山人熟知的苏稽徐浩,便是以徐姓族居地而得名的。

附:乐山冠英老木孔徐氏

沙湾,苏稽徐氏

据乐山苏稽徐氏自修家谱记载。约在明代中后期(十代以后)有徐进,徐祥兄弟二人从老木孔迁居乐山。徐进定居苏稽青衣江河畔(今名徐浩)。徐祥定居铜河岸边的沙湾余屏山下(今名徐碥)。约在清中期,在玉屏山下修建徐氏宗祠。以徐祥为家族世祖。

确定字辈为:联文崇彰,永肇鸿基,克成大列,继怀明达十六字。(有说20字,后四字缺)

沙湾支派徐祥世系

一世祖徐祥,妣兰氏。

二代:徐尚智,妣肖氏。

三代:徐普贵,妣李氏(李妙惠)。

四代:徐联芳,妣李氏。

五代:徐天培,妣张氏。

六代:徐文轩,妣杨氏。

七代:徐占魁,妣?氏。

八代:徐攀鳌,妣陈氏。

九代:徐汉彰,妣季氏。(徐泽彰,徐腾彰)共称三益号。

十代:徐方策,妣杨氏。(徐泽彰之子),大清同治年中武举。获皇清武爵之称,有碑为记。

十一代:徐世文,妣夏氏。(徐世盛,徐世隆,徐世德)。

徐世文,清光绪时中进士,殁葬沙湾陈山。有墓碑为记。

生前在沙湾徐碥修造一座四合院,龙门左右塑有滚滾海浪,一轮红日从海面升起。

徐世文在嘉定府乐山县街对面修了一幢客棧,名曰:"荣升店",以方便沙湾徐氏族人子女在嘉定(乐山)求学读书,吃,住不收分文,鼓励子女求学上进。

十二代:徐鸿熙,妣夏氏。政法大学毕立。(徐鸿烈,徐鸿图,徐鸿勋,徐鸿翌,徐鸿志)

十二代:徐鸿烈,妣郭氏,罗氏,吴氏。高等师范毕业,曾任沙湾团总。

十二代:徐鸿图,妣王氏。政法大学毕业。曾任什邡县禁烟局长,沙湾小学校长。

十二代:徐鸿勋,妣李氏。高等师范毕业,在川大附中,眉山中学,嘉属联中任教。

十二代:徐鸿翼,妣胡氏。政法大学毕业,曾任民国乐山县教育局督学。

十二代:徐鸿志,妣白氏。

十三代:徐邦基,妣?氏。

十三代:徐厚基,妣?氏。

十三代:徐建基,妣?氏。沙湾供销社会计。

十三代:徐效基,妣?氏。乐山二中教师。

十三代:徐光基,妣?氏。乐山新华书店第一任经理。

十三代:徐骏基,妣?氏。乐山专区粮食局干事。

十三代:徐恕基,妣?氏。西昌革大毕业。曾在合江县团委工作。

十三代:徐保基,妣?氏。沙湾新农,范店,苏稽楠园小学任教。

十三代:徐耀基,妣?氏。乐山师范毕业,小学教师。

十三代:徐定基,妣?氏。(字乐)。年考入乐山德声中学,年在乐山铁厂工会办公室任第一任广橎员。年调徐浩小学。后回家务农。

十四代:徐克文,沙湾小学教师。

十四代:徐克勇,医院医生。

十四代:徐坚,峨眉二中教师。

十四代:徐勇,乐山某开发公司经理。

十四代:徐建,乐山新建小学教师。

(据相关资料整理)

四川井研徐氏考

柏林场徐氏家族入川时间及字辈小考:

大堰塘“故六世祖徐振翮”生于“雍正乙巳五月十七日申时”出生在“井邑来凤乡打鼓滩硝水沟”故于“嘉庆甲子年八月十二寅时本邑白莲冲住宅告终,享年80岁。”雍正乙巳年即公元年,前推五世祖[约年]为大堰塘始祖年[约为年],入川始祖应在此之前约00年左右。即明洪武年间[——年间]。就是说,入川始祖选择在井研农新场境内定居发展,经过十多代人的繁衍生息,人口初具规模,于是开始选任族长,修建宗祠,编写族谱,研定字辈用字……这些应在年之前相继出现。乐山徐坝村发现的“明故始祖徐乌灵[阴氏]历世昭穆神主牌”提供了佐证。{见本谱5页]据传,明故始祖徐乌灵入川,逆岷江而上,至牛华溪对岸,见岸边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树身根部有一大孔,可容数十人栖身。于是在此栖身定居,扩展洞穴,繁衍生息。后称乐山老木孔徐氏。这足以解释为何0年版《井研县志》记载“神宗万历11[]年先后入川40姓”中无徐姓的原因。即徐氏入川比40姓入川早年,显然不可能在40姓之列。本小考也可解释“为何大堰塘与乐山老木孔徐氏宗亲八世祖之前都未按徐氏宗祠字辈取名”这并非巧合,是自九世祖开始才逐步推行按字辈取名。而龙潭离仁寿曾家店徐氏长房较近,自鼻祖起便按字辈“绍,均,畅……”取名,比高滩早两代,比大堰塘早三代。据龙潭徐现木讲,其父解放前夕是龙潭徐氏族长。仁寿长房曾约其到仁寿一起研定统一徐氏字辈一事。因遇解放作罢。可见字辈源自仁寿长房。始于年以后。

(现垠)

徐振翮小考:

(作者:徐现垠)

大堰塘徐氏宗亲徐光大之孙徐家旺,徐家琥,徐家凰,杨徐氏四兄妹于同治10年6月2连至26日,为母徐万氏操办丧事;其重孙徐崇庆于民国辛酉年10月初9连至12日为其父徐家凰举办葬礼。为后人留下两卷经单簿。本谱从中选择了6帧,编入重建族谱资料汇编内,让族人有幸看到年前,族内发生的丧事。同时准确记录下大堰塘大部分族人的生卒时间、地点,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可考的依据。

1、六世祖徐振翮[5-年]生于农新打鼓滩,故于白莲冲;

2,七世祖徐眩[-18年]生在白莲冲,故于大堰塘。这是我徐氏宗亲用文字记载的史料。其余大都为口传。

据此,以平均25年为一代推算,一世祖出生年至徐振翮历时应为年,即“入川始祖”大约出生在公元年[明神宗万历二年]。这与大堰塘徐寿昌[大椿]为“徐氏入川17世裔”相左三代,约75年;与“最早的祖墓是徐正格墓,墓碑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相差-年,约10代人左右。故“故六世祖徐振翮”值得商榷。“故六世祖”可能是大堰塘这一分支相传的“六世祖”,并非“入川六世祖”。

本谱采信的“入川10代孙徐振翮”相对准确。徐振翮出生年距徐氏人川“洪武四年”约5年,历经10代人左右。其间,经过5代人的繁衍,男丁人数达到60人左右。即年前后,徐氏开始比较正规地选定族长,研定字辈用字,修建徐氏宗祠;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徐氏分支。如柏林场一支、龙潭一支、大堰塘一支、高滩一支……每一支都可能有自己的一世祖,二世祖……徐振翮在徐氏经单簿中,被冠以“故六世祖”便顺理成章了。

徐振翮的父亲[五世祖]大概在年前后离开王家沟,来到农新打鼓滩硝水沟兴家立业,到雍正乙巳年12月17日申时生育了徐振翮,待振翮成年后,娶比自己大两岁,生长在?里墩的景氏为妻。后搬至白莲冲谋生,待徐振翮19岁尚差月零4天的时间,也就是景氏21岁零4个月又8天的卯时,生育了徐眩[七世祖],待父母徐振翮和景氏分别于与年在白莲冲去世后,年至60多岁的徐眩从白莲冲搬至大堰塘定居发展。估计入川后一至五代,人少势薄,均集聚在王家沟一带生息发展,把王家沟作为祖籍地。龙潭将徐均仕抬到王家沟安葬,便是佐证。到了五代以后,才开始分支发展。乐山老木孔徐氏二至六世祖也无记载。与井研柏林场徐氏具有相似之处。

屠徐小考

看到这帧经单簿不能不记起《徐世喜经单簿》手抄本和徐现清来信中都提及的“王草寇屠徐”一案。因属传说,无史料可查。在《徐氏族谱》正文中未采录。只在“重建族谱资料汇编”中提及[见本谱55页]。现就相关事项小考如下:一、起因:不是“王家的鸭子吃了徐家的稻谷”而是“吃了撒在秧田的稻种、糟蹋了秧苗。”因为案发“清明节”之前,正是育秧的季节。那时,无稻谷可吃。即使“吃了稻谷”鸭子也不会被打死。因为自古农谚道“谷黄眼睛瞎”意思是说,到了稻谷成熟的时候,鸭子进入稻田,眼睛盯着的不是稻谷,而是小鱼小虾、昆虫及蛙之类。对滔谷的损失不大,一般不太计较。再者,进入稻田的鸭子隐蔽在滔谷之中很难被发现,投鼠忌器,也难以打死。只有“吃了撒在秧田的稻种,糟蹋了秧苗”才损失惨重,愤恨不已,将鸭子打死。二、屠徐可能性大。1.、徐氏宗祠建在王家沟,说明此处王姓居多,人多势众,属强者;徐姓处于相对少数,属弱者。在弱肉强食,法治尚无可言的明初,徐氏有被欺凌的可能。2、加之王家有一位“草寇”领头。极有铤而走险,坏事做绝的可能、徐氏宗祠仅有大门可进出,别无旁门左道逃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这为王草寇灭门创造了条件。三、遇害人数:1、据《井研历史》第7页载“顺治18年[公元年],井研始入清代版图。清初,井研受战乱破坏严重,第一任知县王配京来县多方招集,仅得街民17户,8人。”可想而知,当时农村人口会更稀少。2、据我建谱统计:大堰塘1代孙徐光大[生于年],繁衍至20代孙徐思伟[生于2年];历时年,7代人繁衍男丁85人。屠徐发生在徐光大出生前年。考虑到当时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医疗技术远比徐光大之后的年差!综合1,2两点估算,年柏林场徐氏男丁最多不超过60人,除老弱病残外,参加清明会被屠的人数估计在0人左右。四、天不灭徐,幸有一男孩在外婆家未参加清明会,躲过此劫,为徐氏再图发展,创造了条件。此男孩若按入川时间推算应为徐氏入川10至11代先祖;若以大堰塘徐振翮为六世祖推算,为2至世祖。待有更多史料,方能定论。五、旧案重提,只为考证历史,并无它意。我徐氏自古以仁义之师著称,决不会把“王草寇”与王姓族人相提并论。上帧经单簿已“请为众亡等魂共仗齐概行超度”愿被屠无辜亡灵在天之灵安息!

徐万氏丧考:

大堰塘徐氏宗亲徐母万氏,为徐世喜之妻。生于嘉庆乙丑年8月初日未时钟家塘,与婆母刘氏同村;故于同治10年6月20日未时大堰塘碾子湾住宅。生死同时,皆为未时。享年67岁,尚差1月零14天。长夫5岁,晚夫故16年又5个月零9天。父亲万荣升,享年80岁;母亲万吴氏享年86岁;长兄万盛海,幺兄弟万盛广。徐万氏与丈夫徐世喜育有三子一女:家旺,家琥,家凰,杨徐氏。徐万氏24岁开怀,生育长子徐家旺年9月26日},27岁生育次子徐家琥[年],29岁生育三子徐家凰[年10月1日],1岁左右生育幺女[年]。待儿大女成人后,分别为其选媳择婿:长媳徐程氏,次媳徐税氏,三媳徐马氏,择婿杨贯先。56岁时,丈夫徐世喜去世。此时四个子女分别为2岁,29岁,27岁,25岁。此后独掌门户11年,待儿大女成人后,先后分别儿女选媳择婿:长媳徐程氏,次媳徐税氏,三媳徐马氏,女婿杨贯先。正如道场文牒中所言“难忘吾母操家持屋苦断心肠,训耕训读教子义方,宜享大寿福禄永长,年近花甲七载春光,突今染疾跨鹤仙乡,悲思不已,血洒如浆。”

徐万氏于同治10年6月20日未时在大堰塘碾子湾住宅内告终。四兄妹为报母恩,竭尽全力操办丧事。看期即遇凶煞,20,21,22三日不宜丧事,只得停柩三日,待2连至26日良辰大吉,请羽士许本淳道长为徐母万氏设坛诵经作法,超度亡灵。自徐母20日未时仙逝,到26日入土为安,丧期长达七天,劳神费力,耗资破财,可想而知。然而,却为徐氏后人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史料。当我们看到这些经单簿时,都应该满怀崇敬的心情向徐氏四兄妹的在天之灵深表感谢;无限敬佩四兄妹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文武状元考:

上图为龙潭徐氏宗亲徐光富墓。基本完好,墓碑不存。据其后裔徐现富、徐现木讲,龙潭宗亲世代相传,徐光富和徐光禄俩弟兄为皇帝娘娘懿赐文武状元。据说徐光禄一路过关斩将,通过乡试,会试,提前进入殿试考场圆明园。恰遇皇帝娘娘想看徐光禄舞刀表演。懿旨难抗!徐光禄仓促上场,为彰显川人武功,特意挑选了斤重的一号大刀。按武科殿试规程表演舞刀。一招一式,精彩纷呈,扣人心弦,赢得观者阵阵掌声。不料抛刀再接失手,大刀砸中右脚母指,徐光禄顺势猛抬右腿,将大刀抛入高空,待坠落时,稳稳将大刀接住。然后不慌不忙地收刀施礼:“请娘娘恕罪!小生献丑了。”皇帝娘娘见舞刀者,脚指破裂,血流不止,面不改色,镇定自如,连声夸奖,并让陪同观看的考官评判。考官说:“虽抛刀再接失手,但刀未着地顺势抬腿抛刀,成功再接,一气呵成,不露破绽。按武试规则,应判舞刀过关。不过,其伤情,无缘参加明日殿试了。”皇帝娘娘不无惋惜地口降懿旨:“赐徐光禄清科武状元”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懿旨传回家乡,童叟奔走相告,武状元的名号便因此流传至今。但口说无凭,史料并无记载,纯属传说而已。文状元徐光富,查史料亦无记载,如何流传至今,不得而知。

徐氏经单簿面世小叙:

《徐世喜》经单簿行成于清朝同治10[]年6月2日连至26日大吉良晨。《徐家凰》经单簿行成于民国辛酉[]年11月初9连至12日。前者距今年,后者距今95年,两者相距50年。

两卷经单簿重新面世,实属与《徐氏族谱》有缘。在筹建《徐氏族谱》的采访阶段,我只身来到大堰塘,人生地不熟,难觅采访对象。忽见一位彪悍长者在田坝里收割油菜。于是走近说明来意。不料觅到知音!长者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曾到柏林场祠堂参加清明会的情景,期待弄清徐氏字辈;我急切询问大堰塘徐氏宗亲的情况。其间,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位凑热闹的小伙子。他说:“四老爷说不清楚,我们家有一本《经单簿》手抄本,几代人的信息都有。”我想,太好了!急忙请他带我上他家查看。他母亲翻箱倒柜找了许久,终于让我看到了《徐世喜经单簿》手抄本。但字迹潦草,有许多不规范的简体字,一时难以弄清楚,记下来。于是,请求让我带回家细心研读。然而,时间与精力并非是解决问题良策。我渴望看到经单簿的真迹。

在归还手抄本时,我仔细打听了经单簿的下落。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登门求见。接待我的,正是之前我到大堰塘采访的第一位长者徐子明老辈子。难道这不是缘分吗?一百多年前的家传之宝,经历了多少风雨,躲过了多少劫难,还保存至今,其间从未示人,就连族人也不知去向,却让我见到了。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翻阅,摘抄。为我重建族谱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由于时间紧,内容多,我只能选择性地摘抄了一些。后来,我觉得如此史料翔实,书写规范,内容丰富,字迹清晰,书法了得的徐氏家传之宝,不仅内容可载入族谱;而且形式也要永存。于是我带上相机,再次登门造访,用现代技术,让年前的珍品重见天日,作为建谱资料载入族谱,让族人一饱眼福,有幸见识一百多年前族内发生事情。在此,我们要再次感谢徐子明、胡桂英两位长辈为《徐氏族谱》所作的贡献!

(徐现垠)

乐山周边地区徐氏支系由來及排行字辈

1.乐山老木孔支派(乐山):

族居地:冠英徐坝村,永胜村,杨家场。

字辈:(不全,字不准)万里彭元绍,光昭映尚现,玉赐臣朝炳,永无克大酬。

2.乌琳(乌灵)支派(青神):(青神)分佈点待查

本支派字辈排行:。。。。。。。。普国添正加,万林文朝元,喜金仁洪化,世代永德昌。

本支派由來:据徐金林提供资料显示,东海堂,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到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入川落业四川省眉州府青神县青衣乡九堰口城庙子。

一世祖徐乌琳(乌灵),二世祖徐普贤,徐普福,三世祖徐思文,四世祖徐熔,五世祖徐万璣。六世祖(。。。。。)。(据老木孔祠堂先人板板载:七世祖徐献,李氏。八世祖徐汝文,罗氏,九世祖徐及弟,刘氏,胡氏,十世徐成富,许氏。十二世祖徐凤朝,李氏。十三世祖徐文贵,杨氏。十四世祖徐元举,徐元相,罗氏。

。。。。。。。。。。。。。。。。

.徐店支派(乐山)

族居地:乐山凌云徐店

支派排行:(不齐)玉燕国家兴,光明万世春,(还有-个是)如元国家兴,光明朝玉清,自古太平春。

支派由來:本支派由加农盐溪口迁來,一世徐尚坚,梁氏。二世徐登云,王氏。

字辈是后來改的。

4.徐月碥支派(乐山)

族居地:乐山水口徐月碥。

支系排行:(不全)汉,玉,绍,光,昌,怀,德,志,降。

支派由來:据说是乐山徐浩分支,族人当年去徐浩吃清明会,要坐船过河,被河水冲翻死了不少人,于是就在总祠堂偷了一个先人板板回去自修祠堂。

5.徐浩支派(乐山)

族居地:乐山苏稽徐浩

支派排行:(不齐)天顺洪宣瑞泽,侦宗道理万世法。

支派由來:乐山老木孔。

6.青竹支派(青神)

族居地:青神青竹

支派排行:(不齐)万元泽兴友,炳国云光荣选正。

支派由來:据传先祖徐天禄由乐山老木孔迁來。祠堂为徐万培修建。

7.瑞丰支派(青神)

族居地主要分佈在青神瑞丰青杠坪,黑龙徐冲,石冲,乐山板桥徐沟等地。

支派排行(字辈):(不齐)云先万永志,凤庭建洪恩(徐冲)序方瑛世天,文开远廷云,(徐沟)世永万正友,龙明学志刚,廷朝中国大,德福应天长。

支派由來:由乐山老木孔迁來。

8.黑龙支派(青神)

族居地:青神黑龙八大队二队

支派排行{字辈)智汝登朝,文殿有光,国成元左,邦卓为良,培啟德泽,兆意显扬,志取鸿章。

支派由來:一世祖徐智由乐山老木孔迁來。

9.悦來支派(乐山)

族居地:乐山悦來乡柏扬坳五组,二大队,石膏村,徐坝子,大坪,棉竹石板滩,甘江牛头堰。

支派排行:润有崇光国,尚元兴开嘉,纯儒攀贵早,美年自荣华(大坪用的),润有崇光国,尚元兴开嘉,纯炳君正康,福禄定安邦。

友派由來:一世祖徐润由老木孔迁來。

10.眉山张坎,仁寿花园支派

族居地:眉山张坎鎮,仁寿视高花园村,河心村,奋勇村。

支派排行:道嘉登系正开枝,万金才永世发宏基,富贵兴隆光祖德,荣华吉庆跃纯熙。

支派由來:据族谱记载,一世祖道善生于明时嘉定府老木孔。二世祖嘉兴生居丹稜县北20里顺义乡唐家河,三世祖登魁生居卒于丹稜,四世祖长房徐绅生居卒丹稜,葬台子山。其子五世祖正伦,正容,正荣迁居眉山张坎。四世祖二房徐组生居卒于丹稜,其子五世祖迁居仁寿老君场,四世祖三房徐缓生居丹稜,卒于眉山张坎,其子五世祖正文,正朝,正义,正仁居眉山张坎。

11.本宗支派(丹稜)

族居地:主要分佈在丹稜仁美三组一带。丹稜城区,洪雅城区,八面山,天空也有分佈。

支派排行:本廷万胜疆,登文思炳绍,崇正应无年,兴天开宪达,尔成桂均。

支派由來:由乐山老木孔迁來。

12.永寿支派(眉山)

族居地眉山永寿,永江一带。

现有原老祠堂三间,其脊梁上书有”奏署四川直棣眉州正堂加三级计大功一次,光绪21年()岁次九月。。。。。”副梁上有”总管景松,承办总管大登,正庆,经理首事景山,世钱,正荣,正吉,正顺”。

支派由來:自应,自虎,自X三兄弟从乐山老木孔迁來。

1.天阳、天福支派(眉山)

族居地,主要分佈在眉山永寿,越丰,石佛

支派排行:天正家万起,文朝元光昭,映尚现玉秀,腾绍炳吕信,登世云永克大成。

支派由來:天阳,天福两兄弟由乐山老木孔迁來,天阳有六个儿子,其后代大部分分佈在永寿,越丰一带。天福的后代大部分分佈在永寿,石佛一带。过去祠堂以中秋为主要活动。(注:本支派与乐山老木孔排行有很多相似之处)

14.夾江三洞支派

族居地:三洞恆心村,八,九组即徐坝。

支派排行(字辈)大德文明开景泰,隆时孝友忠良现,金玉相邦兆凤林,祯祥仁寿成万代(化)。

支派由來:一世祖滿林,润林两兄弟,二世祖祯祥,三世祖自发,四世祖英号天成生于大明庚子年,(明代有,,三个庚子)陞,五世祖七兄弟的大元和大亮从乐山老木孔迁來三洞,另外五个到眉山太平和太和,大元当时是秀才,此排行可能是他起的。

(资料源自网络:)

附文1

成都徐达后裔:

①成都与天府新区各地、彭山一支:钦显镕(单名)良,见绵祥斯。弦缙承翊,逎泽元绍。锡汝文光,敬遵天道。体正思诚,书声永继。志再浩境,攸闲棋召。诤友洵雍,鹏众均昌。博学超凡,昨闻懋堂。智湛守业,谋能安邦。

②简阳各地、成都一支:钦显镕(单名)良,见绵祥斯。弦经承应,襄(单名)公正世。子登大化,崇家训基。本孔凤门,前建恩机。沛益珍为,邦如祖上。佐殿用帅,宾毓秀方。兴治勋华,载锡纯香。山辉万树,惠念汉林。

③仁寿高家、鰲陵、大林、胜利、成都一支:钦显镕(单名)良,见绵祥斯。弦林承明,伏兴建思。廷先文玉,永学大君。祥义从开,德远春茂。宝安康富,贵庆星照。国世凯吉,昌青云治。全锦万民,发金光堂。

④仁寿高家、鰲陵、板燕、新津一支:钦显镕(单名)良,见绵祥斯。必朝三永,万元正洪。周忠星志,占荣仁义。从开德诚。⑤仁寿观寺乡、二郞滩、丹顶山,大邑一支:钦显镕(单名)良,见绵祥斯。必朝三永,万元正君。臣福德昌,龙胜明月。照寿星原。

新津太平、兴义、长乐一支:芳龙文廷,崇醇思道。金玉尓德,邦家之光。宗克永远,世必大昌。

达州一支: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广安:①正大有成,学文作仁。开万世保,继裔本心。②迎祥起进士,金永正大兴。秉德思怀寸,昌开百带荣。③开仁子太君,芝义永朝廷。金文生荣志,德厚万代兴。

岳池玉皇庙一支: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猷。

营山一支: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大竹一支: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遂宁一支:继自其汝之。九邦第宏基,培应醇厚广。裕启显扬时,勤慎佐国宜。绵长锺嗣烈,世泽万年思。

南充高坪搽耳一支:天了庆宗应。仲叔光家邦,世传自有常。永遵敦厚礼,昌大定悠扬。

荥经一支:朝应尔恩,俸仕文仁。席尚光大,家秉昌荣。先祖来居,荥河经江。聿修厥德,启迪胤臧。前创后守,作为有方。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仪陇瓦子一支:达显尚荣发,福庭中正开。文光明世代,锦朝国恩来。富贵思先宝,诗书启大才。

蓬溪安府场一支:国正天兴顺,官清自化良。德崇行必善,学广道宜章。廷宪文明显,佳修素吉祥。攸邦进齐尚,世泽永龙昌。

泸州:①会表南名银,学登一有成。永远文德定,世泽孝宗真。开国清良幼,新帮喜晴云。光昌辉斗丙,既美要同情。②恕人应竉茂,玉达水元金。芳之光德远,正国本家声。志大经邦用,天开杰士生。绍儒名震海,辅治重朝卿。如有思培祖,鸿基继守成。

泸县长沙庙一支:万可世守文,正登荣中国。元兴明光吉,金玉满堂红。

叙永一支:彦开定明,诗书俊杰。万古萧清,威如四海。文芝国崇,廷应朝绍。永洪光庆,世代兴隆。仁伦有道,谨秀良才。登金大宝,福禄长春。

合江一支:国正天星顺,朝开玉太应。邦昌明帝治,廷秀思前胜。人以祖为本,子亦孝当先。耕读是至上,勤俭求富裕。

西充一支:承先启继一家春,学士文人世代传。有守斯能体国用,光明正大永长存。

筠连乐义徐家箐一支:登朝兆茂明,宗国复学行。仕元长兴有,万世永和平。正定光先德,忠良保怀庭。

资中银山一支:世守宗来大,自人怀元长。高增培裕厚,燕翼树滋芳。国登林光锡,成家永鸿扬。朝廷正兴忠,仕之尔开洪。启迪资垂植,贻谋笃发祥。泗代咏川隆,宝贵荣华孟。祚繁宜永庆,裔奕緜延昌。佳节过初睛,雷动彻普声。争姘桃李艳,遥观白云峰。道影玉清泉,碧潭水中天。苍茫望远山,岛屿绕雾烟。一苇神风去,千戴造福源。数万草木芸,招展尧舜添。

隆昌双河一支:庭科正文,学日家藇。元成汝德,世安有年。朝居其仕,永新国民。

安岳一支:文臣登朝向,德洪正在天。

蓬安一支:思日世代在,忠志本立道。成德之奚昌,培元基绍定。恒觉见其光,普照福永康。

宜宾一支:文宗再献,有登永贤。可以上达,志士克全。奇才愈起,必定超元。显承昌祚,光大于前。

兴文一支:应文世克成,朝廷正光明。国才忠孝有,仕宦启家声。

江安南井水兑沟一支:世作大文章,家升克有光。诗书为本业,长寿上其昌。

屏山龙华旭光一支:启兴继芳良,庆嵩以之洪。文明光世泽,显耀在奇勋。道德培元子,学士肇成章。保安书秉正,华宗定永昌。

西昌一支:建始自宗得,国朝启永景。应继登昌士,慎迁南永兴。鸿才肇文德,治世高明清。仁政广施济,海邦常康桢。富贵英华发,贤良圣哲生。守生行大道,寿福如乾坤。

德昌一支:日元换天,中琏之成,启肇文明。

荣县一支;功(公)过胜(圣)天福,寿禄世代兴。英雄朝龙凤,永远发达家。

邻水石永一支:真念仲英玉,明君达德捷。敬文宗本国,下学继元明。盛世有先德,光大在守成。

眉山永寿一支:天正家万启,文朝元光昭。映尚现玉秀,滕绍炳吕信。登世云永,远克大成。

眉山、彭山、乐山、西昌、遂宁、成都、广元等地一支:朝宗开锦维,国正应大元。学嘉启文明,庆泽永万春。东海家声远,南州世德长。康宁同寿富,厚福叙彝常。

夹江三洞恒星村徐坝一支:大德文明开景泰,湰时孝友忠良现。金玉相邦兆凤林,祯祥仁义成万代。

丹棱仁美一支:褔金汉加光,顶仕双文应。学方廷元正,永远在朝纲。开宗崇青启,前进向大军。良德修齐志,新道普天行。晋裕怀先祖,重议万代昌。

彭山黄丰:①荗易经常万,子启天洪文。正德明廷顺,继褔永大新。②孟应金朝万,子启天洪文。正德明廷纪,福绿永志忠。

彭山黄丰徐楼房、眉山土地黑沱子、大石桥定江一支:用伸维秉启,文开天运长。道明成正徳,绩瑞定安邦。荣华崇景泰,畗贵忇平章。自尔含光远,辉耀发祯祥。

仁寿禾加一支:朝正应登,其维宗元。先君国定,永肇洪年。德厚泽远,明哲智贤。克昌秀育,禄显寿全。

仁寿龙正:①添运作国宝,至德真仲兴。万显文宗祖,世代永光明。传家惟孝友,裕嗣本忠诚。源盛涵应远,春深景自荣。②开光云祖德,应耀中华国。文章进学士,后裔万代春。

洪雅洪川桐梓杠一支:文长大开天,有洪福在现。元明清正云,永远国太平。

青神黑龙一支:智汝登朝,文殿友光。国成元左,邦卓为良。培啟德泽,兆意显扬。

乐山悦来:①润有祟先国,尚元兴开嘉。纯儒攀贵早,美年自荣华。②润有崇先国,尚元兴开嘉。纯炳君正康,福禄定安邦。

蒲江、丹棱、眉山:①文龙朝登联,德有荣应天。金玉明光现,开学太平年。②文龙朝登联,正国永殿三。洪玉明光现,开学太平年。③登联万朝应,枝永庭舟仕。国正天星顺,宦清民自安。

绵竹新市、什邡禾丰一支:盛廷谆民定,一(中)太(绍)应启先。圣朝开国臣,禄位享尊荣。友宗景思万,中(贤)绍(亲)立功勋。

广元朝天区徐家湾一支:荗国尔为徐,仕国思大君。自子廷荣贵,有文必光华。

广元元坝区:①云中洪攀,开国应先。思文继仕,建章聪天。龙光昌泰,永怀大观。贤仁从义,元照登山。②歩登文大贵,正定万国祥。金章启仁义,世代荣华昌。

旺苍盐河一支:文子鹏步登,荣华富贵春。

剑阁白龙一支:敬文登鸿扬,宗元星明怀。

渠县汇北一支:箕山贤相嗣,盛德启鸿图。孝友传家宝,诗书裕国模。佑卿能化鹤,敬业永明驹。树祖新宗子,虞勋大布敷。

渠县李渡乡伏龙村徐氏字辈世久宗载远隆源必达昌天开启文运福禄永长春

附文2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

在明朝时期徐姓总人口急剧增至万人,在全国姓氏总人口的排名中,也从宋朝时的第17名跃至第10位。浙江徐姓人有67万多,替代江西成为徐姓第一大省。

徐姓聚集地区仍在长江口三角地区,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广东重新形成了另一大块徐姓人口聚集地。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还是属于比较少见的姓氏。四川的徐姓人,还向两湖地区和南方迁移流出。

但也有一些徐姓人陆续迁入四川。如仁寿禾家的一支徐姓家谱记载,其先祖原是江西人,后来移居到湖广麻城。元末明初,入川始祖从麻城迁居到威远县T水凼,生了两个儿子。

分家的时候,始祖给两个儿子两个信物:一个儿子是一方金印,另一个儿子是一个银盒,今后大家相会的时候就以此为凭据。两兄弟一个分居到了威远南道尖山子,另一个到了仁寿县唐家场(今禾家场)双桥。

住在禾家的这一支徐姓人,明朝末期,在“朝”字辈时,有4兄弟:徐朝山、徐朝甲、徐朝仕、徐朝第。徐朝山没有后人,徐朝甲的两个儿子从军后没有下落,徐朝仕到万峨寺出家为僧,后来做了白塔寺的祖师。徐朝第的儿子徐坤,因躲避战乱先迁居到蒲江,后到了洪雅白马坝。徐坤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徐应O回到仁寿定居,二儿子徐应盛无后。

万历年间,曾任贵州瓮安县知县的徐深,落籍到渠县金江河畔营盘岭坎下(今汇北乡三合寨巴治对岸大巴河坎上)。

徐深有8个儿子,大儿子徐武平分迁到渠县大碑垭徐家堑,二儿子徐武治分迁到渠县三汇北坝徐家湾双古坟(今汇北乡北坝村),三儿子徐武荣分迁到渠县大竹烂泥扁,四儿子徐武绪分迁到达州徐家岩二坝,五儿子徐武明分迁到渠县寨子坡徐家沟,六儿子徐武吉分迁

到仪陇县古垭场,七儿子徐武安分迁到广安石盘沱,八儿子徐武祥分迁到渠县新平镇,后来又迁到渠县荒田坝。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可以说是徐姓人中最为出名的一个人物,他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四川有大量徐姓人属于徐达的后裔。

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从徐达传给儿子徐辉祖,徐辉祖传给儿子徐钦,徐钦的王氏夫人生了个儿子,大儿子叫徐显龙,徐显龙有个儿子:徐F、徐锡、徐铎,他们后来都进入了四川。

徐F

徐F,字德盛,号迁山,大约生于宣德5年(年)。天顺年间(7年前后),徐F以翰林院翰林的身份下派到成都,任成都府府宪,相当于是纪检监察官员。后来又任按察使司、山东布政使。

告老辞职后,徐F哪也没去,而是回到四川,在成都府仁邑(今仁寿县)徐家坝(今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中心煎茶镇铧头嘴,成都人民南路南延线与红星路南延线中间)定居下来。弘治年间(年前后),徐F在铧头嘴建造了徐氏家祠,作为家族祭拜典仪和接受家教的主要地方。

徐F的三弟徐铎,考中进士后,也入川为官。最开始在理番府(今理县)任职,后来调到成都,在任上去世。他的儿子把他安葬在简州(今简阳)三葫芦,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到清咸丰年间,徐铎后裔已经繁衍成为一大家族,后人分散居住在灵龛院、葫芦嘴等地。

附文

百家姓之徐姓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

起源源流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2、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源于改姓而来:①北魏时,居住在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中,有徐姓人。但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嬴姓还是后来氐族人自行改姓,现在已经无法考证。②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③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④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满族。得姓始祖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迁徙传播远古时期,徐若木被封徐国(今安徽北部),徐国成为徐姓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后,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两汉直至隋唐,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先秦时期,徐姓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秦汉时期,徐姓已经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但聚集区仍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主。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上杭、连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广东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海丰县等地繁衍。人口分布宋朝时期,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1%,排在第17位。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山东、江苏,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明朝时期,徐姓大约有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10位。宋元明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人口纯增长了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5.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福建、山东、湖北,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姓氏。[7]当代,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安徽、河南、湖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当代徐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以及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徐姓分布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4%,徐姓人口大约29万;.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4.4%,徐姓人口大约万;1.8-.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9.6%,徐姓人口大约7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9%,徐姓人口大约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6%,徐姓人口大约97万。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1%;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1%。

郡望1、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西汉时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2、高平郡:今泰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今天山东巨野南部。其后屡有迁居,其中北周时曾改高都郡置高平郡,治所在高都,相当于今天山西晋城、高平等地。、高宛郡:秦始置郡,汉建安初分琅岈、齐郡置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4、琅邪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境内)。西汉的时候移到东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半岛东南部。5、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附文4

家谱文化

家谱文化是先祖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资产和精神财富。俗话说“乱世惜黄金,盛世重古董”,又道“盛世修史”,“水有源,树有根,落叶归根”。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纷纷续修宗谱、修缮宗祠。

家谱的功能是:宣扬和践行“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尊祖、敬宗、讲究孝治天下等德化功能。家谱就是:明辨祖宗世系,记载祖宗的功德,传承后人。一部完整的家谱,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通过修谱、建谱来追根溯源,引领宗亲寻根问祖,是子孙的根系所在;每个人都承载着祖宗的灵魂,血脉里都流淌着祖先的DNA。DNA是生命之源,是人类遗传之密码,是世代文明的承载。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传承影响子孙后代。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戒,艺文著述等内容,都是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家谱从孝悌礼仪、理家穆族之理,到做官为民、经邦济世之训,是对后人修身处世,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处事基本原则的告诫。

家谱中的名人传记、创业史记、英烈典范等光辉形象和不朽业绩及其忠心报国、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操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之奋斗精神,对后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鞭策。

通过联谱,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珍藏家谱,尊重家谱,尊敬祖先,信仰祖先。

要筛选精华,详细记录,尊重历史,符合逻辑,实事求是,谨慎而为,和谐共议,增进族人团结,以公正务实的态度,科学创新的方法,撰修出一部具有宝贵史料价值的精品谱书。

家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故专设家规家训篇:文辞优美,道理至明,哲理深厚,读之朗朗上口。止恶扬善,正官风,促廉洁,警世后人。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家族的历史与光荣。一部家族百科全书,记录着家族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新春阖家团圆,大家拍张全家福,或是听长辈们讲一讲家族的故事,为家族文化传承积累一些素材。

古训:

多与高人来往,勤与能人共事,

乐与众人分享,常与亲人相伴。

1.谱名:设计

2.谱序:卷首会有多篇至几十篇序文,是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

.谱例: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为修谱时遵循。

4.谱论:先贤的谱说、谱议篇章,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历代朝廷官府对家族的奖励和表彰,赐匾、赐诗赠谕。

6.遗像、像赞: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资料像赞。

7.家谱源流,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原委等。

8.族规家法:如家典、家规、家训、家礼、祠规等。

9.记载:宗祠修建史,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称服制图。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称为世系图、世系考,记载族员的名讳、排行、字号、生卒等,五世抬头宝塔式,清晰易看易懂。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寿文、墓志、祭文、史传。主要载录,“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茔记:先人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4迹录:记载与本族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庙寺书院等。

15宦记:记载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履历、科第、功勋、著作学说。

16谱文:收录族员著述,包括殿试文、万言策、诗词等各式文章。

17谱号: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18撰修、捐资名录:修谱是族中大事,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后篇:称余庆录。谱后留空白纸数页,待后续,以示绵延不绝。

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家族的文史宝库、百科全书。通过联谱,可以了解到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成员科第、官职、地位、作用和事迹,礼典、家规、家法、家训等。

何为家谱?

所谓刀有刀谱、枪有枪谱、剑有剑谱、棍有棍谱、琴有琴谱、棋有棋谱、书有书谱、画有画谱、家有家谱……

有谱家庭才能实现做人靠谱、做事靠谱、说话靠谱、工作靠谱、学习靠谱、生活靠谱、婚姻靠谱、事业靠谱、人生靠谱……才能实现家族人财两旺。

有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之家;

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富足兴旺之家;

有家谱、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

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贵族乃至帝王将相之家。

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浮萍,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

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孝悌文化的教育工具;

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

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育人先正德,正德先正身;

先祖传孝敬,造福睦乡邻;勤俭持家久,典范泽后人;

忠君爱国家,尊教求生存。

祖功仪范,激励后世,纵然千百年之后,子孙还会纪念家族的列祖列宗。

说家史、晒家书、明世系、讲家训、谈家规、议家风,建设文明家庭、廉洁家庭、书香家庭、低碳家庭……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族文明新风尚,定能雨润世人、泽被万家。

家 训

敦孝悌以树人伦,

笃亲族以树丹青。

训子弟以止恶为,

睦相邻以禁争讼。

苦读书以达理仪,

颂祖德以醒效忠。

勤节俭以财所用,

忍耻辱以持家兴。

尊师长以养品德,

慎交友以防不恭。

忌赌毒以杜耻类,

举信义以扬家声。

族 训

祖德昭月,源远流长。

家风淳厚,族规谨强。

徐派子孙,裕后前光。

敦亲友邻,世人相帮。

人以群分,友以义才。

正身处世,行止有方。

仕途谨慎,忠烈至上。

礼贤下士,载誉四方。

读者吉祥,先祖护佑,

开悟增慧,智利一切,

庞延后代,子孙兴旺,

功德延续,千秋万世!

(以上图/文部分源自网络)

附:

年南阳金华徐氏宗亲联谊暨祭祖大典掠影

南都晨报徐道胜

徐氏会旗迎风招展。祭祖大典现场。各地宗亲现场签到。徐氏祖莹。徐氏祠堂内景。徐氏祠堂内景。祠堂内的文化墙。徐氏先祖徐达画像。祠堂拜殿。祠堂内景。宗亲会领导在议事。宗亲签到。联谊会现场。参加联谊会的宗亲。祭拜先祖。祭拜先祖。

后岗徐氏古风存——造访“耕读传家”徐家村

水上樵夫

后岗徐氏古风存

——造访“耕读传家”徐家村

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陶渊明《读山海经》——题记

早闻溧江后岗徐家村耕读传家,古风尤村,遂驱车前往采风,欲了解村上“耕读传家”之概况,追思“一门四进士”之遗迹……

一条笔直的水泥道,直达徐村,远远望去,村后山岗虽说不高,却也苍翠欲滴,形似笔架;村前田畴若棋,开阔平坦。时值夏日,禾苗翠绿。村前一屏墙,形如书卷,并书有“徐氏家训”。村落间距开阔,屋舍俨然,环境洁净,鸡犬相闻。一新建文化广角靠近大道,内设戏台,文化长墙上介绍了徐氏先贤“四进士”,后面是农耕之景的壁画。前面建造了一个“碾槽”雕塑。同时,几处设有村史之类介绍的牌坊。步入,确有“耕读传家”之氛围。

年轻的美女镇长杜镇长引领我们前往徐氏祠堂,进一步感受农耕文化之陈列展。

祠堂就在村西离村不远之处,他背靠山岗,前面开阔,一览无余,有如坐在“太师椅”中,安稳祥和。据说徐氏先祖会看风水,特“卜居”于此。(这是有文可稽的)

遥望,白墙黛瓦,屋宇飞甍,马头墙伫立,水泥地如洗;近处,一眼就见“后岗徐氏祠堂”字样横在大门的上方,梁柱洁净,廊顶,一十二生肖围成的八卦图案,红底黄图,足见其仍然保持着祖先的风水一说。推门而观,屋内宽敞明亮,前一天井,内栽一果树,两旁摆设着各式农具,这些熟识而又陌生了的农具,在以农耕为主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们虽已成历史,却养育了一代代的人们。现在似乎又在向参观的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历史的故事。中堂之上,挂有一幅人物彩图,据说是贵州同族所赠,两旁附有一对联。其上,悬挂着书有“徐氏永昌”的牌匾。屋柱林立,而仅题有二联。巨亭八景

螺墩夜月

小小螺墩只一杯,天然位置在山隈。

明月竹影侵花径,风动松阴扫石苔。

盘郁薜萝侬涧水,纷披芳草引龙媒。

低微不比岡陵势,长作关阑永不摧。

石岸流泉

绿水潺湲夹岸流,如斯昼夜总无休。

长拖白练翻银浪,倒影青山撼石蚪。

坐钓不知新月上,垂杨常畏晓风收。

相逢莫道源头远,知得源头便可求。

古庙晨钟

巍然古庙傍山居,殿角蒲牢撞晓初。

音彻碧霄残月落,声传空谷宿烟餘。

悠扬直度南州榻,镗鞳翻惊北海鱼。

自是鲸鲵才一击,风飘余韵上清虚。

南圃春花

暖气颖蒸景物佳,春深南圃正繁华。

纷披五色含香满,烂漫千枝带影斜。

浓郁晓看金毅霭,芳菲晴映锦城霞。

东君不费栽培力,开遍名圆富贵花。

巨亭宿柳

无数征车过巨亭,柳牵风信眼垂青。

千条带月惊鸳瓦,夹岸笼烟护草萤。

曲渚流寒歌痩影,方塘拭镜骋娇娉。

行人莫问陶潜宅,剩有长杨绾客軿(ping)。

皂峰双笔嵂(lv)崒(zu)高峰号玉华,宛然双笔蘸烟霞。云垂绝顶疑拖墨,雾锁悬崖似吐花。草木文章凭运就,春秋图画赖添加。锋铓不灭中山颖,排倚天边赛白牙。

天柱晴霞

柱峰屹立倚天边,万叠晴霞傍晓妍。

触石和云初间彩,随风作绮每成联。

平分半幅山头锦,高出千章顶上莲。

自是缤纷裁五色,漫疑螺髻释绡缠。

金华暮霭

层峦高矗是金华,万点晴光入暮奢。

壁暗漫疑云树合,峰回偏见夕阳斜。

迷离远望烟含岫,杳霭遥瞻岭护纱。

几欲登临因恨晚,长留山色傍人家。

浏堎徐氏八景:

合丁送翠

层峦叠嶂几森然,翠送门镂万古天。

合皂峨峨晴雪眺,丁峰奕奕旧坛延。

树青遥引松开路,禽乐共知鹤化仙。

挺对名山称秀地,寻真道过有遊贤。

社山凉泉

吴隐酌贪不易心,原泉混匕任人寻。

社旁喷出夸清洁,山穴奔来认静深。

一叶渡流凉万口,三杯张啜爽千斟。

伏天有浅谁需药,取饮多微解暑侵。

岳溪通桥

岳溪自古号通衢,重建高桥免涉呼。

山背门前迎负戴,牛城眼孔送驰驱。

千支水口双关锁,两岸龙湾一带铺。

圮上老人如再遇,受书应不羡张儒。

关殿福水

关殿神威镇北边,中流砥柱果巍然。

庙前直接三仙岭,座下通吞万派川。

无数进香祈水净,许多保病告心虔。

应同似密克洲涧,饮后交传不老天。

浏堎灌陂来迁浏堎历三朝,早晚乘陂灌溉调。源本和溪流不竭,圳由中亩路何遥。旱荒有备禾田美,高下无忧户口饶。讵比桔橰(gao)机事设,难闻鼓腹自歌谣。

九虎跳涧

葛(何)龙叠过玉华峰,脉落南岡认曲同。

映带双流生谷啸,回环四堎应风从。

一鹅堆上天机抢,九虎涧中地理宗。

大愿子孙文变炳,长推人杰有灵钟。

金华暮霭

层峦高矗是金华,万点晴光入暮奢。

壁暗漫疑云树合,峰回偏见夕阳斜。

迷离远望烟含岫,杳霭遥瞻岭护纱。

几欲登临因恨晚,长留山色傍人家。

北堰长竹

祠旁北堪竹何长,栖凤曾经我父扬。

溪涨灌来根更固,风薰引入叶生凉。

鱼藏影荫谁知乐,鸟聚梢头自安常。

我族人工培植续,倚倚淇澳共流芳。

后溧四景诗:

皂岭朝云

溧村遥望瑞烟笼,皂岭祥云篆大空。

人径似从仙径杳,梵居疑与帝居通。

轻浮带雾藏峰绿,缥缈如霞映日红。

顷刻太阳妆恰去,青峦仍耸碧霄中。

溧堎苍松

溧山树老碧成帷,郁郁青松绕盛居。

秀拥庭前苍且翠,乔参天半古而奇。

迎人最爱朝烟拂,添色惟欣夜雨滋。

更听洪涛惊耳畔,家声丕振此为基。

翠庆僧钟

忽听金声隔岸移,溧村东近梵王祠。

何年阙建龙须护,几度钟敲僧自支。

绿竹铺排开静界,鸣音断绩动幽思。

禅家只事焚香意,惊醒茫茫自笑痴。

清溪夜月

清溪如带系村前,宝镜当空映照鲜。

澄澈如银银似汉,光明若水水如天。

轻烟薄雾高低篆,带缺随圆上下联。

为爱溧村溪涧秀,况教不夜几回返。

步入后庭,又一天井横卧,倍显光亮。正中神龛上摆放着世祖梦莘画像,旁伴两先祖画像。其世祖梦莘,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其弟得之,侄徐筠,天麟同为南宋时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其后,宋二品兵部尚书徐宪,明代进士六品刑部主事徐子权皆是从此村走出。

前设有香炉。西面装裱着徐氏家规家训,家氏渊源、世系之类,让人们可追根溯源,产生无尽的遐想……

其东面,一厨房。每年四月初,是徐氏家族聚会之时,各地徐姓族人在此聚集,缅怀先人,互通有无,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

农耕,是他们养家兴业之道;读书,是他们精神食粮,教化之源。然遗憾的是“明德堂书院”却已难寻其踪迹,只能从家谱中找到一些线索矣。谱有记载:

“宗祠旁有一山窠(ke)藏聚气桂树数株前峰列若笔架因建书屋一所于斯地以为后人明明德之处中建大廰墅孔圣位两旁开列东西二馆凡文人学士会集读书者悉负笈担簦而来春则喜其百卉争妍夏则乐其松荫可凉秋则爱其丹桂飘香,冬则快其梅雪芬芳予自始至终约计肄業之儒由此发軔而贵乘驷马者不啻数四人诚可以與鹿洞鵞湖並埀不朽矣於是執筆而颜之曰明德堂”

由此可见昔日“明德堂书屋”之盛况。“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聚天地之精华,养浩然之正气。徐氏先祖亦深喻其义。可谓“耕读传家”在徐村由来久矣。

草帽

水上樵夫

烈日炎炎夏季间,

农人劳作在田边。

相随草帽骄阳挡,

一下锄头一拜天。

后岗徐氏古风存

——造访“耕读传家”徐家村

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陶渊明《读山海经》——题记早闻溧江后岗徐家村耕读传家,古风尤村,遂驱车前往采风,欲了解村上“耕读传家”之概况,追思“一门四进士”之遗迹……一条笔直的水泥道,直达徐村,远远望去,村后山岗虽说不高,却也苍翠欲滴,形似笔架;村前田畴若棋,开阔平坦。时值夏日,禾苗翠绿。村前一屏墙,形如书卷,并书有“徐氏家训”。村落间距开阔,屋舍俨然,环境洁净,鸡犬相闻。一新建文化广角靠近大道,内设戏台,文化长墙上介绍了徐氏先贤“四进士”,后面是农耕之景的壁画。前面建造了一个“碾槽”雕塑。同时,几处设有村史之类介绍的牌坊。步入,确有“耕读传家”之氛围。徐家村主任引领我们前往徐氏祠堂,进一步感受农耕文化之陈列展。祠堂就在村西离村不远之处,他背靠山岗,前面开阔,一览无余,有如坐在“太师椅”中,安稳祥和。据说徐氏先祖会看风水,特“卜居”于此。(这是有文可稽的)遥望,白墙黛瓦,屋宇飞甍,马头墙伫立,水泥地如洗;近处,一眼就见“后岗徐氏祠堂”字样横在大门的上方,梁柱洁净,廊顶,一十二生肖围成的八卦图案,红底黄图,足见其仍然保持着祖先的风水一说。推门而观,屋内宽敞明亮,前一天井,内栽一果树,两旁摆设着各式农具,这些熟识而又陌生了的农具,在以农耕为主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们虽已成历史,却养育了一代代的人们。现在似乎又在向参观的人们诉说着当年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堂之上,挂有一幅人物彩图,据说是贵州同族所赠,两旁附有一对联。其上,悬挂着书有“徐氏永昌”的牌匾。屋柱林立,并题有二联。步入后庭,又一天井横卧,倍显光亮。正中神龛上摆放着世祖梦莘画像,旁伴两先祖画像。据说徐梦莘居家樟树,但在后岗徐家却有其田产,后来其后世子孙搬迁于此。其世祖梦莘,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其弟得之,侄徐筠,天麟同为南宋时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其后,宋二品兵部尚书徐宪,明代进士六品刑部主事徐子权皆是徐门一家。在画像之前设有香炉。西面装裱着徐氏家规家训,家氏渊源、世系之类,让人们可追根溯源,产生无尽的遐想……其东面,一厨房。每年四月初,是徐氏家族聚会之时,各地徐姓族人在此聚集,缅怀先人,互通有无,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农耕,是他们养家兴业之道;读书,是他们精神食粮,教化之源。然遗憾的是“明德堂书院”却已难寻其踪迹,只能从家谱中找到一些线索矣。谱有记载:“宗祠旁有一山窠(ke),藏聚气,桂树数株,前峰列若笔架,因建书屋一所于斯地,以为后人明明德之处。中建大廰墅,孔圣位,两旁开列东西二馆。凡文人学士会集读书者,悉负笈担簦而来。春则喜其百卉争妍,夏则乐其松荫可凉,秋则爱其丹桂飘香,冬则快其梅雪芬芳。予自始至终约计肄業之儒,由此发軔而贵乘驷马者,不啻数。四人诚可以與鹿洞、鵞湖並埀不朽矣!於是執筆而颜之曰明德堂。”由此可观昔日“明德堂书屋”之盛况。“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聚天地之精华,养浩然之正气。徐氏先祖亦深喻其义,“耕读传家”在徐村可谓由来久矣!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传播知识,分享观点,

不代表本号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本号会作删除处理,谢谢理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zx.com/lssxw/977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