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各乡镇的地名甚有特色,不少还融入了当地的历史、典故和位置等因素。
如今,年岁渐长,愈发对伊通地名更是怀念与好奇,忍不住去查它的来历和故事……
各位网友们,你们是否好奇过自己家乡地名的由来呢?一起来看看伊通各个乡镇地名由来大盘点吧!
伊通镇
伊通在年(康熙二十年),建成京师至吉林驿站后,至今有近年的历史。伊通得名于伊通河。伊通满语叫伊秃,是汹涌澎湃之意。明末清初境内大部为海西女真叶赫部所属。以来,先后隶属伊通州、通阳县、伊通县、伊通满族自治县。作为县城,伊通镇为历代州县衙署驻地,今为伊通满族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靠山镇
明嘉靖年初,李姓从关内迁到此处居住,那时叫靠山屯。民国时为第五行政区,伪满统治时期为靠山村所,年为第十区政府,年二月为靠山区政府。
马鞍山镇
早为满族故乡,雍正六年从关内移民来此开发。民国时为伊丹保马鞍山甲,伪满统治时为东尖山子村公所,马安山区。年设乡,年改公社,年改乡,年建镇。
营城子镇
历史悠久,新家村是伊通满族发祥地和萨满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年就有人居住,清初时期,这里是被皇家封禁的20处围场之一,雍正元年(年间)有大批满族人迁入,山东、辽宁、河北、河南等流民来此开荒种地、打猎、挖药,遂成村落。后因有清兵在这里筑城安营扎寨,故得名营城子。
二道镇
是伊通满族自治县辖乡。年置公社,年置乡,因驻地在二道沟中部而得名。光绪初年开发。伪满时为伊丹村大庙保;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伊丹乡赵家保。解放后为伊丹乡所辖。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建制镇。
西苇镇
年解放后属东丰县第九区,后为八区西苇村。年划归伊通县。年设公社。年改乡。年建镇。
景台镇
由驻地景台街场得名。清朝康熙年间初年开发。民国时增设有区公所,警察公所。伪满统治时期,曾设村。
河源镇
联合村的信发城屯是我县老县政府所在地。距镇政府东南10.2公里处板石乡由驻地板石央而得名。清光绪年间开发,民国为营城子保,伪满时期为酱缸甲,国民党统治时期为大酱乡。年设板石庙公社,年改板石庙乡。年,撤销地局子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板石乡管辖,将板石乡更名为河源镇。
伊丹镇
伊丹由伊巴丹(满语)简化而来。民国时为伊丹甲,伪满洲国时为伊丹村,国民党统治时伊丹乡;解放后为伊通第二区;年撤区改伊丹乡,年撤乡建镇。
小孤山镇
小孤山镇地名,依小孤山山峰所在地命名。民国时期为小孤山保,伪满时期为小孤山村;年解放,成立伊通县,小孤山为第八区,辖13个行政村。年设乡,年改公社,年改乡,年建镇。
大孤山镇
明永乐五年,林兆行由福建莆田县百累迁此立村(前苗姓居住,元末迁走)。念先祖林和靖(北宋诗人)隐居福州西湖孤山而取村名孤山,嘉靖年间,李姓从大崮头迁入,更今名。年设上册乡,年改上册公社,年因驻地迁址更名为大孤山公社,年3月撤社设乡,年12月撤乡建镇。
黄岭子镇
因境内一黄土山岭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垦殖,中华民国时归十三家子甲。伪满时归靠山村,国民党统治时期归靠山乡。解放后归靠山区,建乡时为黄岭子乡,年8月7日撤乡建镇。
莫里青乡
因辖区内有莫里青山而得名。年为莫里青乡人民政府。年成立莫里青乡。
三道乡
由乡政府驻地三道岗子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开发。民国属小孤山区,伪满时期归小孤山村,国民党时期为小孤山乡。年——年设立三道公社,年改乡。
新兴乡
清雍正年间开发,民国时为乐山堡、胡家甲,伪满时期为榆树村、胡家甲。解放后为榆树区,设伊通县13区。年从伊丹镇划出设立新兴乡,意新兴起的意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