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乐山人耳熟能详的歌词曾经掀起了一股乐山人热爱家乡的潮流。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在新旧历史的交替中不断丰富。一座城市的魅力一半来自其与生俱来的历史沉淀,一半则来自城市化进程中持续提升的形象。乐山如今的发展势如破竹,成果有目共睹,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则是关于乐山的历史。
“乐山古城始于春秋时期的开明故治,至唐宋已建成为水边的石头城。其平面布局从军事防御出发,突破了我国城市构筑方正结构的传统,沿江筑堤,城堤合一;
因山就势,凭险而立,三江环绕,气势恢宏。与岷江东岸的乌尤、凌云、东岩三山共同组成为山水城市的基本格局。
清代初期取城东的至乐山改名为乐山,古城本因水运而兴,故自建成之后就是岷江上著名的水码头,颇受留寓过往的文人墨客的称道与喜爱。”
时至今日,那些记载着老乐山记忆的历史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那些我们以为的破房子,乱砖烂瓦,残垣断木,随着铲车的行进不断倒下,几百年的历史和文化也随之深埋土里,千家万户搬进新房,在老祖宗的坟头上过着展望未来的生活。
而侥幸留下来的,也不知还能屹立多久。
涵春门
丽正门
育贤门
叮咚井
乐山文庙、月咡塘
民国拾八年建上河街公墙
顺城街棚户区改造,有人发现了这面墙,没有任何保护标识,也没有任何说明,只有墙砖自己为自己阐述历史,也许在开发者眼中,这就是一面老旧的废墙。
张公桥汉代崖墓
位于城区下观音附近的张公桥汉代崖墓,属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这座千年古墓,如今的境遇却不容乐观。
王陵基公馆
曾经巍峨的城楼,早已消失在视线中,残存的门拱也严重风化,摇摇欲坠。城区鼓楼街背后,有着一栋青砖黑瓦的老式建筑,阁楼高耸,气派非凡。可细看,其天花板布满孔洞,楼板摇摇欲坠,这里被人贴上危楼的标签,大门紧锁。
王陵基公馆已被列入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维修,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已经命悬一线。
可是作为乐山人,恐怕很多和我一样,连王陵基是谁都还不知道。
科普:王陵基是土生土长的乐山人,出生与年,字方舟,人称“王灵官”,是川军中资格最老的人物。抗战初期争夺四川省主席失败,他编组16个保安团组成第30集团军出川抗战,后来为第九战区副司令,抗战后任第7绥靖区司令,江西省主席和四川省主席,四川解放时被俘。
龙神祠
位于城区九龙山的龙神祠,历经上百年风雨沧桑,文物价值很高。可谁曾料到,这座从百年风雨中走来的古建筑,在14年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成废墟。
有位乐山学者在阅读《乐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后这样写道:
“古城垣上残存的一座座城门——来薰门、育贤门、铁牛门、会江门、拱宸门、平江门、兴发街门……以及遍布内城外城的大小街巷——箱箱街、打铁街、土桥街、泊水街、金花巷、御史巷、铁门槛、鼓楼街、学道街、草堂寺、桂花楼……这是一个个积淀着深厚历史底蕴、丰富文化内涵与温馨情感记忆的精神家园,其名称仅仅是它的一个代名词而已。倘若这些历史的信息与文化的记忆真的消失了,名城乐山岂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
不忘历史,与历史同行
未来才会有根可寻
内容来源:居家卫士ID:tel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