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博客拯救之
写于年11月
有一缕叫做“人文”的光芒,一直吸引着我走进“天府之国”,在这个将寒未寒的时节,我走进从未谋面的四川,走进它的腹地,在之后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视野里不停地累积着对它的映象,初冬的阳光照在遍地皆是的银杏树上,足以让我心醉,足以让我茅塞顿开,足让我醍醐灌顶,我边走边拍,一边悄悄地问着自己,对于“古蜀文明”的深邃含义,我真的已大彻大悟了吗?
从成都双流机场一下飞机,我便急匆匆地去了武侯祠。一提到古蜀之地,自然地会让人首先想到诸葛亮、刘备等诸多的蜀国英雄。武侯祠始建于公元前年,这里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现今最负盛名的三国遗址纪念馆。来此成都,先向各位蜀地英雄打个招呼,似乎是必行之礼。
其实来四川,我对蜀国君主并没有多大的兴致,他能力不足以一统天下不说,他的儿子即蜀汉后主刘禅又由于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所以武侯祠里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据说在刘禅降魏时,其子刘谌到刘备墓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历史总是不堪深究,有些故事细听起来总是会让人唏嘘不已!于是我一步会来到了诸葛亮殿前。
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一付挂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颇负盛名的一幅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大殿前古老香炉上的这个兵卒形态逼真,让人久看不厌,若难分辨历史传说中的真真假假,那还不如来品味一下这些不知名的蜀地小卒们最真实、最忠诚的面目吧。
三义庙我看过多处,从山西解州关公故里的结义亭直到这座成都的三义庙。“桃园三结义”是中国最酣畅大气的结义故事,民间对三位英雄的描绘越来越戏剧化,所以在这座移地重修的庙宇前,我只是匆匆而过。
武侯祠里树林葱茏,名花名树很多,这是一棵硕大的喜树,喜树是落叶乔木,不耐旱不耐严寒,所以在贵州、四川一带比较常见,喜树的名字讨人喜欢,因没有细看石刻小文,故弄不懂“喜神方”三字是神马含义。
武侯祠的外围就是成都旅行手册上必提到的“锦里老街”,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招揽游客,其建筑风格为几分明清风貌,丰富的川西民风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这又是四川的一大特色。
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多种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其形式与内容与杭州的河坊街有几分相似。看,这是一位正手用娴熟手艺制作糖画的川妹子。
在锦里逛得累了,一瓶啤酒、一碟夫妻肺片,边喝边聊,算得一种入乡随俗式的歇脚方式。
于成都一夜深睡,第二日清晨我们要驱车前往乐山,参拜大佛。一路上,汽车急驰于川西平原,过了眉山东坡故里,不久便来到乐山市,乐山城外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视野开阔,风水极佳。为远睹大佛全貌,故决定先在此登上游船浏览三江风情。
行舟岷江之上,江水波澜壮阔,凉风扑风而来。让人倍感神清气爽,江南岸是凌云山栖霞峰,那条在朱红色砂石峭壁开凿出的栈道雄险无比,据说古时候进川的山道很多采用这种开挖方式,故而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这也是一条近距离参拜大佛的险道,想到一会儿就将由自己亲身体验,不由得激动万分起来。
终于在江船上望见到了乐山大佛的雄姿,船上的人们发出一阵欢呼。“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果不其然啊!这座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船行它的正前方,一缕阳光透射过来,带来同分神秘的色彩。不由得想起少年时看过的一部风行全国的电影《神秘的大佛》,也许正是这部电影让很多中国人知道了大佛的存在。但我想,如果没有那部轰动一时的电影,这大佛还是有会让很多人前来朝拜的,毕竟,这是伟大的艺术作品,它的光辉不是一部电影所能阐述的,它的名气的传播何需一部侦破电影来传扬。
游船掉头返航,江面上波光烁金,回望本该庄严的佛山,被冬日的阳光辉映得柔美多姿,远远看去,远近重叠的几个座山头联结起来看,颇有几分大佛枕江而眠的意味。
而船的这一侧,就是三江汇合的沙洲,一群群江鸥在水面上快活自在地栖息着,远处便是乐山城的影子。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山这个地名也由此而来,这座风景独特的四川名城,在我眼中,它确实是一处佛光普照、生活安逸的好地方!
返航下了船,沿着摩涯石刻众多的山路,一路登山,到了凌云寺。这寺面目很新,同行的导游解开了我心头的谜团,说在汶川大地震时,离震中很近的乐山市竟没有一幢楼倒塌,没有一个人死伤,倒下的只有这一座凌云寺,于是大家坚信这是大佛用牺牲自己的殿堂的方式,来保护了整个乐山。于是震后,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募集物资与钱财,重塑这座凌云寺。这说法是不是完全真实不得而知,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座寺庙在乐山人心头的份量有多重。
寺内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心制作的观音像,通体采用上等红豆杉,优雅端庄,雕工卓越。一般说来,寺中的菩萨像、佛像是不可拍摄的,但为了留下这份高超的艺术之美,我还是举起相机,记录了一张。
乐山大佛就位于凌云寺的边上,从寺门出来,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米,怀着敬仰的心情,一步步地小心往下九曲栈道,经到一半时,身侧的佛像雕的上身部分已清晰可见。不管你走到那一级台阶,回头凝望时,你会发现,大佛低垂欲合的眼睛也是在一直望着你。根据相关记载,乐山大佛曾经数次闭眼流泪显灵,而每一次都是和当时的着名历史事件有关。网上曾经有年我国发生三年自然灾害时一张大佛流泪的照片,据说是当时国家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对大佛进行清洗,但还是没有能抹去大佛眼角的泪痕!果真是如此吗?我想如果说发生一次是巧合,那么多次发生,则肯定是有玄机了的。
从崖壁下俯身望去,巨大的佛脚踩在江岸上,显得其实踏实。看到其景,游人兴许就想到一点事实,这尊开凿于唐玄宗时期的大佛,当时并不是为开发旅游的哦,其真正的意义是为了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三江汇流处镇水除患。据说大佛建造之前,这里经常发生沉船事故,自从建了大佛之后,未发生过一起沉船事故,这个故事听起来相当耐人寻味的。
乐山大佛两侧的岩石叫做“红砂岩”,是一种容易风化的岩石。众多石像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又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才使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下来。乐山大佛景区现在已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得到高度的保护,这是乐山的幸事。
从大佛的脚下平台仰望刚才下来过的的栈道,依然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冬天里,蓝天白云,红土绿树,景象分明。
这么大的佛脚,我是抱不住的,仰望一下吧。乐山大佛,你已从昔日的历史课本走到我的视线里,这也是我的幸事。
来了乐山,自然要去峨眉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因我年轻时的生活轨迹的关系,我最先去的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在那里有我美好的独行体验,然后去的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所在地安徽九华山,现在又拜访普贤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我把离我最近的观音道场普陀山放在了最后的一站,这是一种有趣的安排。而四大佛教名山中,尤以峨眉山的高度最高,最高峰万佛顶海拔米。作为峨眉山象征的金顶海拔也在米,这里地势陡峭,植被丰富,一年中雾气天数很多,来到这里这前叫天气预报的温度是零下2度,到了之后,发现天气大好,阳光充足,只是因为温度较山下还是要低很多,早上的冰霜都积得厚厚的,小雪节气之前,在北纬30度左右的山上看到大片落霜的草木,有一种特别新鲜的感觉。冲锋衣裤、抓绒帽、户外手套这些都是之前备着的,于是一股脑儿地统统套上身上了。
金顶上的金佛塔通高48米,据说由多种贵金属和红宝石打造,号称耗资13亿元人民币。雄伟的台座上是十方普贤菩萨像组成,象征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愿,四面刻有普贤菩萨十种广大行愿。
仔细看的话,有一尊菩萨的脸上还有两个酒窝,非常唯美。这座工艺精湛的旷世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审美价值,几乎来峨眉山的游客都会在此停留很多时间,去细细欣赏它。
金顶上的空气特别好,天蓝得像青藏高原似的,摄影技巧好的话,一定可以多得几张珍贵的好照片。因为是十方菩萨像,不论你站在金顶的哪一个角度留影,都可以和我们的普贤菩萨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再拍一张峨眉金顶及大雄宝殿的建筑,在金顶的睹光台眺望,台前白云平铺之时,阳光照在云层上,可见明亮艳丽的七彩光环,通常称之为佛光。我没能看到佛光,心中却充满了无边的法喜。
云海,则是峨眉金顶的另一奇观。每当晴空万里时,深谷雾起,弥漫于睹光岩前,越积越厚,一望无涯。峨眉顶部诸峰在茫茫云海中犹如孤岛。如空中无风,云面似镜,寂静无声,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如遇风起,云海波涛翻滚,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非常壮观。我们来的是时候,金顶这侧的云海还没有散去,一直弥漫到远方的舍身涯边。关于舍身涯的故事,听起来特别悲壮,长久以来,这是佛教信徒们自己选择的一种对佛的膜拜方式吧,有些偏执与愚笨,我不想太多地去思考,还是欣赏一下壮丽的云海风光吧。
万年寺,四川峨嵋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始建于东晋,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御题“圣寿万年寺”的匾额还挂在无梁大殿的大门口上,这里供奉着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铜像,菩萨神态安详。万年寺位于峨眉山的中部,从米的金顶坐汽车盘旋去,一路都是急弯急转,不会晕车的我,头脑昏胀,也差点晕了车。不过,在此恭敬地烧上了一柱香,也算是对菩萨的一种诚心诚意。普贤又称“通吉”、“三曼多陀罗”,代表德行。传说此菩萨有延命之德,发过十大弘愿,因而成为主理德、行德者,尊号“大行普贤”。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普贤常骑六牙白象。只是一路上请不到普贤的六牙白像的工艺品,不像九华山那样,到处都有地藏菩萨的坐骑“谛听”摆在柜台上,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不过峨眉山也有自己的特色,那是就多的就是猴,猴是峨眉山的精灵,它们嬉闹顽皮、憨态可掬又极通人性,见人不惊、与人相亲、与人同乐,成为峨眉山的一道活景观。与猴群嬉戏,给猴子喂食,都是可以的,但你也要防止猴子们贪得无厌,那么它们就会毫不讲理的扯你们拎袋,抢你的包包,甚至是挠你抓你.......哈哈,这些都是当地导游事先警告的,还说猴子一见红色就会兴奋,吓得我差得不敢穿那红色的冲锋衣。
峨眉山猴种名藏酋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色泽棕青,短尾,个大,又称四川短尾猴,这些成年猴子的个头都挺大,有的达到一百斤左右,他们悠闲自得地生活在此佛教名山上,号称“猴居士”。
不过猴子总归是猴子,总是一惊一乍的,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老猴王一声尖叫,所有的猴子都转身急疾而去,刚才还在啃桔子的这位,转身动作非常迅猛,只留给我一只丑陋的猴屁股看。
它们消失在云雾迷漫的仙山峡谷中了........
峨眉山,我就此与你别过。
作为一个酷爱历史的伪文科生,都江堰是一定要来参观的。这也算是一种课外延伸吧?
当地人说,《太阳出来喜洋洋》唱的就是四川人因为少见到晴好的天气,也一见太阳便喜出望外的感觉。而我们此行,都是在温暖的初冬暖阳当中,阳光把成片的银杏树沐浴得分外多姿多彩,而透过这些银杏树,我已望见了“南桥”,望见了古老的都江堰!
南桥是一座精美的廊桥,廊桥的两侧都是长长的美食长廊,酒馆茶楼鳞次栉比,夏天的时候,连成都市内的人都驾车过来在此喝酒宵夜,故又称“啤酒长廊”。我真恨不得在此留宿一晚,小醉一番该有多妙。
都江堰景区古树众多,离堆公园内的这株“张松银杏”蕴涵着独特历史文化,传说系三国谋士张松所植,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此树,虽不是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但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角逐“天府树王”时,获得“十大名桩”的殊荣。民间传说此千年古树能化仙鹤飞翔,有“白鹤仙”之称,被寺院视为镇之宝。
公园的一角,我还看到了一尊龙龟兽。我自己的茶宠中有的一只龙龟兽,所以见到这感觉很有熟人相遇的感觉。呵呵。
当然“离堆”与“宝瓶口”才是都江堰的无价财富了。离堆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一种设施吧,据说四川内河有四大离堆,都江堰这个离堆是最著名的一处。人在这里可以看到耸立着一个有42级台阶的小山包,就是李冰父子当年率领人民开宝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所凿成的和玉垒分离的孤堆。岷江之水在此分离,从左侧的宝瓶品流向成都平都,福泽一方百姓。
看,岷江之水天上来,它发源于著名的九寨沟附近,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乐山等地,在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称为长江。。正是因为它水源丰富,从上游高山峡谷,汹涌澎湃,奔驰到这里,面对着地势渐低的扇形川西平原,没有束缚,一到洪期就形成严重的水患。李冰当年在此考察后,决定变害为利,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在江心人工修筑分水堤。这就是分水后的内江的景象,而且由于位置设计很巧,内江这一带的分水渠道还具有强大的排沙石能力,能将流入内江的沙石再排除出去,只留下清澈的岷江山流向宝瓶口,所以称为这一带又称“飞沙堰”。飞沙堰之两岸的很多古建筑在四川大地震时遭到损害,近几年才得了修复。
“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离堆公园有一付对联歌尽了这项水利民生工程的丰功伟绩。这是年所绘都江堰鸟瞰图,下立碑文“川西第一奇功”。
坐电瓶观光车行十来分钟,就到了都江堰的核心部位——鱼嘴,它像一条鲸鱼逆江而卧,堤顶端呈园锥形,像鱼之嘴,故称“鱼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图中左面为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排沙;右侧为内江,是沿玉垒山一边开的灌溉河道,它浇灌出了一个富饶的成都平原,而且仍是今日成都人的生活饮用水源。
从鱼嘴分离的水源,就是这样以每秒几百立方的流量向成都平原流去。人站在伏龙观的楼台上,眼望着清澈的内河水静静地流过宝瓶口,我的思绪也像是化成一泓涓涓的清流,融入这条浓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久久不肯散去。
余秋雨在他的游记《都江堰》,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有江堰。”是的,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而天府之国每每在关键的时候,又为我们民族提供着庇护与濡养。因此,确有理由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是一个多么大气而又深邃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世上有无数的水利工程,而已经使用了2年,前且现在仍在发挥巨大效用的,惟有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天府之因带来了不尽福泽,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真可谓功高泽荫万代。有幸亲身体验一番都江堰的神奇,让人感叹不已。眼前之景,已非纯粹景观、言语之间,其人文精神已溶于我的记忆里!
有人说,成都这座中国西南最大城市是一座幸福感很强的城市,也是生活态度最从容的城市。成都的自然源头在都江堰,而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源头就在两条巷子里,这就是宽窄巷子。成都人今天的休闲方式就是宽巷子和窄巷子的休闲方式。要体验成都的休闲生活,两条巷子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因为这是最原始的标本。这张照片拍于清晨的宽巷子口,去的时候店家还没有起床吧,安静的很。巷子口保安说了,现在拍张照片最好,不然,一会儿人都乌压压的,不好拍。呵呵,这是很有趣的忠告。
同样,我在窄巷子口也只是稍作停留,趁着人少拍个巷子口的照片,具体的闲逛安排到了夜间。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巷子整洁、典雅,你站于此处,似乎还不能被卷入历史长河的某一个旋涡中去。从前的巷子是孤独的,也许就像此时的这个模样,它静默地承载了数百年来历史往来的脚印。有人说,宽巷子与窄巷子就是古蜀成都的两根脐带,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而每个记忆都在附着在某个地方。在成都,人们更多地认同“这个地方”就是宽窄巷子。所以“这个地方”,要多走几回。
果不其然,入夜时再来巷子,这里的游客就多了,说是游客,其实也有很多本地人。在成都人看来,人生就像是在踏青,一能“一路上的好风景没仔细琢磨”,而应该“慢慢走,慢慢看”。成都人把他们的闲适人生,变成了可以一路走一路看的“生命画廊”。夜色中的宽窄巷子热闹又安逸,茶馆、酒吧、小吃店、织锦店、工艺店、戏园子、川菜馆,甚至是星巴克咖啡,都相安无事地做着自己的生意。精美的店面装修和马路铺设看起来都有些小资,我想这并不是真正的宽窄巷子,这里发生的变化都应该是在二十一世纪后的事了,说起来,还要扯一段成都演化史,要扯上康熙爷,要扯上满蒙驻军。按理说这应该是平民化的都市的平民巷子,街道设施、店面商品、酒茶品相都不应该是像这样有点“潮”,但也不管它了,权当是一种必要的翻新好了。
昏暗的光线,静静在徜徉,长嘴壶与一盆麻辣的杂炖放在一起,古朴中透着一种霸气,时光已流转到现代,小街里的一切都说不上协调不协调,只是散发出一种令人向往的味道!
走过一个间间的小吃店,久久不愿挪动脚步似的,总要驻居观望良久。来四川之前,我心中已暗暗记下许多种四川小吃的名称,而当这些小吃都以木牌子的形式挂于宽窄巷子的某家店铺半敞的店门口时,我不知道是先要看还是先要偿。也许吃的什么并不重要,能记住几样名称,可能就记住成都这座城市的内容会一点,于是我选择一路的闲逛。短短几百米,思绪滑落百年,口水被紧紧地锁于体内。
路过一间半敞的戏楼,里面演着“滚灯”,喝彩声音一片。原汗原味的东西啊,走近欣赏一下吧。这里是四川的“浮世绘”啊,入座,一盏盖碗茶,一碟坚果,边饮边看戏。所谓“自秦取蜀汉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岷江源头雪山之颠下来的的清澈水,径直流进了我的心头。
边喝盖碗茶边看变脸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川剧变脸作为国家二级机密,据说是受到严格的保护的。
蜀韵园剧场里的这位美女演员,可能是新出道的,一分钟内可以变化十来张脸吧,离卓越的水平还差得远,但这也足以让现场的观众如痴如醉地欢呼。我认为旅游街区里的这种文艺表演就是为了开发旅游文化的需要,所以技艺不一定要特别高超,只要能展现川剧的各种绝活,有较强的观赏性,就一定会宾客如云的。事实证明就是这样,这家戏园子的看客大部分是成都以外的游客,可是每个人都乐得掏出票子来捧扬,为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一乐?
巷子不宽,巷子不浅,也没有车水马龙,多的只是徜徉其间的游人,各家店虽然挂出了费尽心机设计的招牌,但让主人们做生意的态度十分随缘,不用吆喝,不用招揽,来这里人很自然地就找到自己喜欢的铺子,挑上几件自己中意的货品,正如同这间酒吧的广告词写得一样,宽窄巷子里,总有一样商品、一款味道适合你!
游成都,不可不去杜甫草堂。杜甫不是四川人,更不是成都人,为什么成都人对杜甫有一种特别的乡亲情结呢?他在成都的寓所被历代修葺,流传到今,成天中国文人心中的一块神圣的精神粹庇护地。想当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称“成都草堂”,在此期间,他生活比较安定,诗歌创作丰富,留下大量诗作,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既然来得成都,我理应来些文脉所承之地膜拜一番。
杜甫的诗有一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这个草堂就是他当年成都浣花溪边的寓所。杜甫诗中较大量描写了平民在此生活的真实画面,但这只他诗中的文字而已,不料在近年的一次修葺过程中,人们意外地在墓堂内挖掘到这个唐人生活的遗址,这里丰富的器物出土,也有很完整的宅院、井台的考古发现,这与诗人所描绘的诗句形成了默契的印证!所以来到草堂,参观这间考古纪念馆,更加觉得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肌理是如此的清澈可触。
草堂的各种建筑都掩映在树荫之中,就像被一庞大的绿沙帐笼罩着。草堂是绿的天地,那郁郁的绿、那绵绵的绿、那浓浓的、那幽幽的绿,走过这丛密密的修竹,让人感到似乎来到了竹山深处。整个草堂规模不小,许是历朝历代加以修整的的原因,诗人当年居住于此时肯定没有这么“铺张”吧?我也刻意去找那种被秋风所破的小草庐,就算找到,也自然不是原样的,有些东西只可以在心中想象,不能借着旁人的思想与手法去成型。倒是这里各种景观重重叠叠,虚虚幻幻,让我找到一份诗情画意来了,这草堂里就算有游人走过,也是静悄悄的,似乎不想去打扰什么,那种安静啊,静谧得让人神思飞扬。
很小的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忘记是哪位作家写的了,只记得他写到参观完了杜甫草堂之后,还特意带走了一片这里的树叶。当时读到这里时觉得特别雅,真的,文人的情趣不是眉来眼去,也不是高歌喧哗,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十分雅致了。这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我,走了那么多地方,只要我看到那里的好看树叶,我就会发痴地凝望一会,我常常想把它们也摘下一片来带走。今天我亲身来到了墓堂,这种回忆就特别明显,但我最终没有带走一片,因为那一片清风徐来的树叶早已经镌刻在我的心上了........
从杜甫草堂出来,招了个出租车,司机说的是一口方言,我竖起耳朵听能听懂三分之二。他问我要去哪里?我没有目标,我说去九眼桥吧,那里是成都府南河畔,成都人休闲生活的中心地带,司机说,白天没得耍的,最后想不出招,就问九眼桥边有什么文化景点?司机说:四川大学嘛~~我马上说:好的好的,就去那!来到川大才发现,这里的氛围确实不错,走过几间老楼,在河池边看看学子们在安静地读书,感觉年轻真好,如果能再年轻,我一定好好学习考大学。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也许此生永远在心中有一个大学梦,因而到了每座大城市,都想去看看那里的名气极响的大学,而读过名牌大学的你,肯定没体会。
此行四川,最终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那就是没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探究竟。大熊猫作为濒危野生动物,又是中国的国宝,是个中国人都会喜欢它,四川又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和最主要的研究中心,本该去参观一下的。只是行程的关系最后取消了,不过我在成都大街上比比皆是的熊猫纪念品商店,已找了一种地方性的标识,也找到了一份自然的乐趣,此次专门为小儿各买了一只大熊猫和峨眉山猴的玩偶回去,问他:这两个,你最喜欢哪个?小儿毫不犹豫地举起了熊猫。
了解四川,要从民风民俗开始,从百姓的日常生活开始。四川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也是中国的养猪第一大省。四川人爱吃猪肉,从其菜品菜式中可见一斑,比如到处可见的肥肠粉、粉蒸肉等等,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重灾区损失生猪几百万头,直接影响了当年全国的猪肉价格及四川人的生活质量。看,在成都市区的一家菜市场中,猪肉摊位点了整整的一层楼,各种鲜肉条都是用挂钩悬着,同时还有很多腊肠腊肉,非常壮观的,这真是一大四川特色。
要告别四川了,心中竟有些依依不舍的感觉,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没有领略呢,忍不住再次来到了宽窄巷子,想再次搜罗一下成都的特色元素。
成都的繁华、成都的闲适、悠闲儒雅、市井文化.......这林林总总汇集于此,让来过此处的游人记住了成都。这里有雷锋、有瓦格纳,还有自由的思想与空气。热爱文化的你,总能在这里找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简单的木桌椅、典雅的织绵靠垫、几盆盛开的的菊花,在这间小小的庭院里点缀得极为小资。踩一下这里整洁朴素的青砖地面、嗅一下这里散发着佛香的空气,听一听这里轻轻回荡的梵唱,你感觉到了一种温度,更欣赏到了一种风度。从斑驳的历史灰尘中走出来,迎合现代人的所需,宽窄巷子用一种自生自灭的方式变化出一种令人愉悦的颠覆之美。
三大炮,担担面,甜水面,钟水饺,龙抄手、蛋烘糕......成都的风味独特、品类繁多的小吃,脍炙人口,从腌卤到凉拌冷食,从锅煎蜜饯到糕点汤元,从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琳琅满目,各味俱全。走了一路,尝了一路,感觉都是很有吃头。宽窄子边上的一间普通胡同里,有一间梁记小吃,店主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喷香的肉饼和肥肠粉,在那里吃东西的大多是本地的,东西做得也特别正宗吧。吃了一次不够,又去吃了第二回,老板认出了,又隆重介绍了“老麻抄手”。果断让他烧了一份,结果这才吃两口中,已麻得没有知觉了,嘴唇皮不停地发抖。还有一种“伤心粉”,得得得,不尝了,不尝了,成都小吃啊,你麻倒我的嘴皮就行了,不想被你辣得伤心伤肺哦!
成都的消费不算贵,也不算便宜,要是有时间,你花小小的一份钱,点一份套餐或者点一碗竹叶青茶,能坐在舒适的环境里消磨半天,会觉得钱花的是那么的值得。但如果你只是脚步匆忙的过客,你的时间宝贵,那么你根本体会不到成都的闲适。锦江、岷江缓缓流过,细数这千年蜀都的兴衰,闲适而怡然自得的生活,这是座名城的本真。
四川有美女乎?成都有艳遇乎?各人各见。记得有本时尚杂志曾经直接把成都定位为“红粉第一城”。四川盆地温暖潮湿的气候产生大量蒸汽,这些气体弥漫在这座城市上空,有效地削弱了阳光直射所产生的紫外线,像一张巨大的面膜保护着成都女孩的肌肤,水仙一样的肌肤、小鸟依人的性格,让成都女孩伴着成都市花一起绽放!成都女孩的美十分妥贴,不做作不摆态,十个男人九个爱,但对我来说,这些成都女子的美是遥不可及的,她们虽皮肤细滑、眉清目秀,可是她们的美只属于春熙路,只属于宽窄巷子,只属于成都。哈,而年华老去的我,只敢在照片里得瑟一下了。
张艺谋在为成都拍摄的宣传片里面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确实,来了成都,谁也不愿意离开,这里不但有垂延欲滴的四川美食,还有闻名天下的四川美景,还有让你过目难忘的成都美女,但这些是我不想离开四川的原因吗?“人生贵得适意耳”,如果有一天,我回忆起这里,我首先会想到就是这个!
初见四川,我带走的竟只是一瓣“适意”的叶儿。
敬修灯火
行走,用图文记录岁月思考,用情怀守望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