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原名嘉州,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深厚的清廉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乐山大佛修建者海通,明代操守坚毅、不怕牺牲的“嘉定四谏”,现代文化名人郭沫若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甲申三百年祭》警千秋一作为多年来文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乐山人郭沫若在多个领域、以多重角色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沫若文化中的廉政内容,既与传统文化精髓一脉相承,又与现代廉政文化元素高度契合。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进行决战的一年,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阵线大分化、大动荡的一年,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开始了关于中国命运问题的大讨论,国共两党开始公开宣传各自立国或建国的政治主张。这一年,也是朱明王朝灭亡、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后又归于失败的三百周年祭。郭沫若以“人民本位”观为指导思想和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写下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对明朝灭亡和李自成起义军失败的原因进行探究,明确提出必须防止执政力量在政治上腐败,警惕胜利后即骄傲、骄傲即失败的现实问题。
该文发表后引起轰动,中共中央将其作为整风文件印发全党学习,其后多次再版,被毛泽东、江泽民、习近平等反复提起,《甲申三百年祭》成为郭沫若最重要、也是中共建党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反腐文献之一。
“自目可剜,佛财难得”一古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的乐山乃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聚凌云山麓,水势凶猛,舟楫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常常造成船毁人亡。海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用20年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
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逼索“尝试将来”。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大佛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年)开始动工,经三代工匠努力,历经90年,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年)才完工。
“嘉定四谏”一“嘉定四谏”即明朝正德、嘉靖年间四名乐山籍著名谏官。他们对上冒死规劝皇帝,对下司弹劾之职能。因尽职责、守气节被后人称颂。
安磐,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历任吏、兵二科给事中。嘉靖三年()同杨慎等上书“议大礼”(即嘉靖帝与言宫围绕其生父称号问题引发的政治纷争)触怒世宗受处分。后又屡进直言,多次上书斥责奸臣,又谏皇帝不应参与宗教迷信活动。还曾因率众臣在皇宫跪伏直谏而受杖责,后罢官回乡。
徐文华,正德三年()进士,后升任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数进直言,不为所用。正德十一年()罢官为民。明世宗即位后进大理右少卿、左少卿,后反对“议大礼”,因倡导廷臣伏阙哭谏,停俸四月。嘉靖六年,李福达案起,下狱,后贬戍辽阳,死于路上。
程启充,与徐文华同登进士榜。后入朝任御史。嘉靖二年()任大理寺少卿。一生正直敢言,多次上书谏事。如制止超额领取国库储粮、斥责滥冒军功、冗官、冗兵、冗费之弊。终因得罪奸臣受诬,后遇“赦”返归故里。
彭汝实,正德十六年()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以“直毅敢言”著称。在朝多次直谏,并上书嘉靖皇帝,斥责奸臣,陈述时政得失。后受权臣排挤,被夺职还乡。
来源:四川省纪委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