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咱们乐山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那作为峨眉人的你,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哪些吗?小编精心挑选了几项,一起看看吧~
峨眉武术--国家级非遗项目
据史料记载,源自峨眉山的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经过峨眉山的道、儒、佛等宗教文化、武术文化的相互融合、渗入和斗争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集聚了佛道两家武术、文化之精华而自成体系,既具佛门禅功,也含道教气功,是中华武术之一大瑰宝。峨眉武术既重视内气的修炼又讲究形体的结合,即内外兼修。提倡练武以防御保身为主。峨眉武术共有68个门派,个徒手、器械、对练、套路、练功方法和技击项目。峨眉武术也因其起源早、拳术种类多、体系完善、文化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古老、精深、丰厚的巴蜀文化而成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峨眉山佛教音乐--四川省级非遗项目
东汉时,峨眉山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峨眉山。是峨眉山僧人千百年来在进行佛教仪式的过程中,经过集体丰富完美,通过口传心授而保留下来的寺院音乐。存在于各类佛事活动中,除唱腔外,还使用伴奏。伴奏乐器有木鱼、鼓、笛子等。它又因唱腔在翻板上的不同,而分成七星、三星、连九等。唱词大多采用旧式词牌的格式,调式以宫调式和徵调式为主,旋律给人以清静、庄严、肃穆之感。峨眉山佛教音乐曲目十分丰富,目前峨眉山寺庙中所用佛曲有多首,常用的有60多首。向家班狮舞--市中区四川省级非遗项目向家班狮舞产生于原乐山专区仁寿县富家镇,自清嘉庆年间,向家班创始人向于忠、向在庆叔侄二人搭班研习表演,20世纪50年代从仁寿县迁至乐山县通江乡,代代相传,传至今天的大班主向汝章、二班主周学明,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向家班狮舞经过两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坚持细致研习狮子的生活特性,吸取其精华,注重对狮子“跳、跃、翻、滚、扑”等代表性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创新,比较完美地表达了狮子喜、怒、哀、乐的情绪,形成了向家班狮舞“灵活、生动、雄壮、健美”的特点。
纸乡秧歌--夹江县乐山市级非遗项目
夹江有史即有纸,有纸即有舞。夹江秧歌近年在各类比赛中,获得无数奖项,如今全县各社区共有余支秧歌队,上万人的秧歌队伍常年活动在县体育场、滨江广场、瓷都广场、龙头河公园、火车站广场及城区的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22个乡镇的秧歌队也常年开展活动,会跳秧歌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30%还要多。年5月县秧歌队代表四川出访韩国进行“中韩两国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交流”,受到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赏。7年夹江县承办全国秧歌大赛,开幕式上组织来自全国的三十多支代表队和我县两百多支秧歌队近两千人参加了开幕式秧歌展演。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观看并受到好评。三雄夺魁--金口河区四川省级非遗项目“三雄夺魁”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流行于小凉山彝族聚居区,最初在军队和部落中竞赛,后逐渐演化到各种庆典仪式中表演,形成了竞技与娱乐皆用的项目。主要突出是力和技,力——就是要有能够拉动二人以°分开后的合力;技——就是要在拉的同时,使被拉二人晃动起来,形成有效的合力。竞技中三名年轻力壮的青年男子,站在直径2米大的圆内接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套上三根打结于圆心的绳子,分别向不同的三个方向用力拉,最先将标志拉出圆外者为胜。项目集竞技、表演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观赏和娱乐性。阿惹妞--马边县四川省级非遗项目流传于马边县境内的《阿惹妞》,既是彝族民间抒情诗歌,又是彝族男子演唱的情歌。主要分布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在艺术形式上,采用赋、比、兴、描写、夸张等艺术手法。歌词结构上主要以五言、七言为主。唱词丰富,演唱形式多样,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唯独一部由男子演唱为主要形式,以歌颂爱情为主题的抒情长诗。曲调优美既传承了原始的艺术成就,又可以即兴创作演唱,直抒胸臆,音调上即有忧郁婉转而悲伤凄凉的曲调,也有高亢嘹亮、欢快喜悦的曲子,是彝族民间音乐的宝贵财富。苗族芦笙舞----马边县乐山市级非遗项目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苗族芦笙舞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竞技性、祭祀性三种,其中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遍。自娱性芦笙舞在舞蹈时,芦笙手在队前或在跳舞者围成的圈内领舞,一般按男前女后的队列,依逆时针环绕行进。每当节日,苗族同胞聚集在一起,由男子吹起芦笙,男女老少层层环绕围成圆圈,欢愉地跳起芦笙舞。苗族的芦笙舞欢快跳跃,极具娱乐性、观赏性。来源:峨眉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林波庄少轩编辑:庄少轩校稿:赵忆审核:韦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