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豆花连着几代人的情愫 乐山日报记者陶清清文/图
“嘿,大功告成!乐山豆花出锅啰——”白白的豆花,水嫩水嫩的,带着升腾的热气,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豆香,配上一盘自制的辣椒蘸水,只等吃客们尽情享用了。
乐山豆花好滋味
别慌,吃之前一定要把蘸水盘子里的豆花给它翻个身,让一整块都入味了,再夹起来放入口中。 什么感觉?是不是嫩嫩的,辣辣的,还有一点烫烫的?来不及用牙嚼,它早就已经融化了。嘴巴里只留下一丝清淡的豆香,肠胃里却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舒畅。 这,就是乐山豆花的魔力。 或许在有些外地人看来,乐山豆花现在的名气,靠的是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的影响。其实对于本地人来说,点豆花,吃豆花,这不仅是乐山多年来传承下来的一道美食,更是亲朋好友在一起时的热闹和团聚。这份情愫,牵连着几辈人心底最温暖的时光。 这是一份思念亲眼见证豆花出锅想起了外婆 “昨天亲眼见证了一锅豆花是如何做成的,外婆的传统手艺终于后继有人了。”这是乐山网友“时光娓娓”在11月3日上午在 “时光娓娓”拿着她的手机,把每一条留言都完整地念给了记者听。念的时候,她满脸的笑容。 这是一次在农村的家庭聚会,也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胆水”豆花制作的全过程。尽管以前在家人团聚的时候,经常会吃到外婆点的嫩豆花,但她从没这么留心过。 而这次,就因为点豆花的三舅在下厨之前对她说了一句话:“你外婆的手艺还没有失传哦。” “时光娓娓”说,这句话,她想起了外婆。 往年,一大家人聚会的时候,那都是外婆亲手点豆花。去年外婆过世后,那种熟悉的豆花味儿,也就成了她心中那份永久的回忆。 看着三舅点豆花,仿佛就看到了外婆当年忙碌的身影。 泡豆子,打豆浆、煮豆浆、搅豆浆……到最后豆浆完美出锅,四个多小时的全过程,“时光娓娓”都用手机拍摄了下来。 果然如三舅所言,外婆的传统手艺还没失传呢。舀一碗豆花,配上香辣的蘸水,细细品尝,还是外婆当年点的豆花那个味儿。 这是一门手艺坚守二十余年分享豆花美味 又到晚饭的点了,和往常一样,乐山城区东大街一家经营荤豆花的小餐馆,陆续有客人来吃饭了。 在这里就餐,很多人都会点荤豆花。老板娘王萍早已经把豆花、酥肉、鸡肉、排骨、火腿肠、白菜等荤素配菜准备好了。客人一点,便舀上豆花,配上荤素菜,开火一煮,然后端上自配的蘸水,就可享受“大杂烩”的荤豆花味了。 说起自己做豆花的故事,王萍说,她23岁就开始点豆花了,而且还是点来卖的。 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她和爱人一起在乐山城区老霄顶开了一家豆花店。这家店,也成了当时最早一批的“豆花饭”。 把点好的豆花,舀成一碗一碗的,配上自己的蘸水,“一块五一个人,随便吃。”王萍说,这也算得上最早乐山人对豆花饭的记忆了。 后来,王萍的豆花饭馆子医院的对面。直到年,王萍带着她的农家菜和豆花饭,到了云南。在那边,王萍开的餐馆,起初除了小炒之外也还卖豆花。但因为豆花的制作工序麻烦,加上不能盈利,王萍也就放弃了豆花,改卖鱼火锅了。 人在外漂泊久了,总是想家。王萍也一样。 今年,她和爱人从云南回到了乐山。在生意上,她们依然选择了开餐馆,而餐馆主推的菜品,她们还是选择了卖豆花。只是,和二十多年前的碗碗豆花不同,她们选择了荤素搭配品种更多元化的荤豆花。 王萍说,她20来岁就开始点豆花卖的那门手艺,可舍不得丢啊。 这是一份期待打造闻名的乐山豆花品牌 对于乐山豆花来说,就在今年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还未播出之前,它还似乎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直到在电视上,乐山养蜂人谭光树夫妇的一碗嫩豆花的出镜,才让大家都来 “小时候在农村,妈妈经常点豆花吃,自己调蘸水,再煮一碗白肉,一家人吃得好满足的。”在乐山市民黄女士的记忆中,一家人围着一锅豆花,都能开心好半天。只是,现在家搬到了城市,也就几乎没点过豆花了。 在黄女士的心中,始终都有那么一种豆花情结,那是妈妈亲手点的温暖,那是家人在一起的欢乐。 一碗豆花,勾起了不少乐山人的温暖回忆。同样,一碗豆花,也蕴含了乐山无尽的美食文化。 从早期乐山城区里仁街的豆腐社,拱城门、顺城街的豆花饭,再到现在乐山商家们经营的荤豆花、黑豆花、菜豆花、石锅豆花……越来越丰富的豆花品种,让食客们在感受家乡气息的同时,更有美味、营养的享受。 对此,有乐山市民提出,在乐山美食越来越受外界 想必,真的到那时,再回味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琪曾说的这番话:“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东西!北京豆花庄的豆花乃以鸡汤煨成,过于讲究,远不如乐山乡坝头的豆花更存其本味。”是不是会有一种更加强烈的贴心感?同样到那时,再说乐山豆花火,同样名气在外的富顺豆花,也不至于会不服气了吧。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如市民张先生所说,是否能打造出一个让乐山豆花熠熠生辉的品牌,就像全国闻名的“全聚德”一样,一提它,就是正宗的北京烤鸭了。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