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泊水街(篇十七)
徐敏
在民国版的《乐山县志》中,泊水街叫白水街。为何名曰白水,不清楚,反正明代留下来的相关记载就已经这样说了。至于后来变称泊水街,盖街尽头处有码头曰铁牛门,往来船只常来此处停泊靠岸,谓之“泊”,倒也名副其实。
这条古街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是南面街尽头处的铁牛门。在官方语言中,铁牛门叫丽正门。据清代张瑞《铁犀记》,早年丽正门前有铸铁犀牛,外形如睡眠状,“缩尾而昂首”,故民间俗称此门为铁牛门。乾隆丙午()大渡河上游山崩,“沫水堵九日而决”,丽正门一带“河堤尽坏”。犀牛被洪水冲没,去向不明。“嘉州八景,一曰铁犀”,遂成过往之事。但铁牛门名气不减,比丽正门还要深入人心。常有外地游客问本地人,丽正门在什么地方?本地人一脸茫然。待改口问铁牛门,则人人可以指而明道。
我年代住御史巷,常往铁牛门观山望景,看峨眉三山横亘天外,拔起于浅山之上,山腰云雾缭绕,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看到入迷,不免诗兴大发,遂来《题峨眉山》一首:“千山聚一峰,屏障入云中。登阶高处去,客惊广寒宫。”又夏季洪汛,波涛滚滚,上游森工局砍伐的大树,都扎成木筏,走水路运输。放筏工顺流而下,吃住于木筏之上,水急滩险,唯靠舵杆控制方向,也颇惊险万状。或直接将大树推入江中,成百上千,络绎不绝,横冲直撞,任其漂流。江苏籍画家钱松喦先生来乐山采风,目睹此种景象,曾欣然作画一幅,题名为《青衣江上万木流》。当时乐山有个大渡河水运局,专门负责木材的水上运输。我后来到攀枝花,发现那儿有金沙江水运局。这才明白中国两个机构的功能,森工局专干砍伐,水运局包揽运输,森林覆盖率如何能不直线坠落。
回想起来,泊水街第一次深入记忆,始于年代,当时我只有几岁,住在城北。有天夜里,南门泊水街杨家的棉花作坊突然起火,瞬间浓烟滚滚,火老鸦上下飞舞,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惊心动魄。大门外,消防队的水龙车敲响报警的钟声,从街道上匆匆跑过。大火扑灭后,我第二天早晨去泊水街,感觉满街还是湿漉漉的。所幸灭火及时,并未向周边蔓延。
乐山消防队始建于民国二十年(),当时民间设东南西北四城九个消防会。抗战时,日机轰炸乐山,城区一片火海,消防会曾积极参与灭火救援,功不可没。年代,这些街道消防组织还在,北城的高北门和南城的泊水街都各有一处,有专门的房间存放消防器材。一旦发生火警,即就近出动,四方驰援。当年杨家棉花作坊失火,泊水街消防会就在离它30米远的地方。北城消防会与泊水街的距离,也不足一里,可迅速赶赴火场。
过去的民房,多为一楼一底建筑,简单的消防设施即可奏效。居民家中,也被要求自备沙袋,家家户户概无例外。后来高楼大厦渐多,至于有30层不止者,民间消防会只能望火兴叹,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还记得当年的泊水街消防会,就在距街口不远处的地方。背后是乐山城最大的公厕,斜坡进去,上几级台阶,按男左女右布局。这公厕今天还在原来位置。公厕左面,往街口走,有家醪糟店,老板姓先,名字叫占成,姓与名连在一起,让人一辈子不会忘记。街对面是家染料铺,铺名“诚孚”,经理姓魏,公私合营后产权转移,但铺名未改。往里走,有饭店名“天一家”。店门在泊水街,厨房灶膛开口却在婺嫣街。这婺嫣街在玉堂街背后,东西向,东起泊水街,西至育贤街。所以泊水街与婺嫣街相连的房子,会一面在泊水街,一面在婺嫣街。也就在这两街连接处,有个哑巴,用玻璃瓶盛上自炒的花生米,一年四季卖给人吃。尽管糖果店也卖花生,但哑巴的花生味道独特,深受欢迎。数十年后乐山糖果厂破产,糖果店消失,超市崛起,哑巴生意依然兴隆,并形成品牌,人称“哑巴花生”。它的出售地点,今天还在泊水街原处没有移动。
另一处未移动的机构,是岷江电厂。当然体制变了,名称也变了,现在叫供电公司,但最早的宿舍还在这儿,收费营业厅还在泊水街。我住高北门的时候,也就是年代,常见有个女孩从南门过来,穿件花布衣服,笑嘻嘻的边跑边说。偶或就停下脚步,去折街边洋槐树的刺,放在嘴里咬嚼。身后总是尾随一个女人,跟着她跑。通常跑到高北门,彼此都疲倦了,这才把女孩哄回去了。有识者说,女孩就住南门泊水街岷江电厂内。
是否如此,我不能证实。我能证实的,是小学时有个女同学就住在泊水街,按理读县街小学更方便,她却选了距离更远的府街小学。大家一起读了几年书,才知道她是专员的女儿。当时的乐山专署,地址在今天的市政府内,大门正对泊水街,与铁牛门仅数步之隔。有天晚上,专署举办晚会,府街小学也有节目演出。那天,几个女同学齐聚她家,距上台时间还早,她家阿姨就煮了一钵鸡汤泡饭,每人盛一小碗,说:吃饱了好跳舞。年代前后,有三年光景,民间俗称“粮食关”,那年头的人,吃了饭还想吃饭,不知饱觉。有一小碗鸡汤饭,便是美味佳肴,终身难忘。
在专署对面,是青衣江澡堂。过去人家,极难得有浴室。天气炎热时,洗澡可与游泳同步进行。一旦天气寒冷,洗澡就只能去澡堂解决。花两角钱可洗单间。在一小房间内,摆设浴缸,放一小炉炭火,热水通过锅炉房供应,冷热水管自行调节。如今绝大多数家庭都有浴室,无需出门即可洗浴,澡堂便告消亡,彻底从城市消失。
一座城市,数十年间,总归会变来变去。有些无疑是进步了,有些也难免倒退。铁牛门码头,过去沿袭下来,一直是大佛坝村民在管理。有几年农家乐盛行时,大佛坝一度改称太阳岛,城里人双休日外出,多走铁牛门乘船过渡,去岛上休闲游玩。后来大家发现,铁牛门和大佛坝之间的沙坝,在冬天枯水季节,与乐山大佛的直线距离,仅隔数十米,是观赏大佛的又一景点。有村民抓住商机,因应变化,在沙坝上植树搭棚,开茶座,卖小吃,搞得风生水起,生意红火。甚至连外地游客,也知道了铁牛门对面的沙坝,可以免费观赏大佛。
有关方面终于按捺不住了,出面将渡口权以30万的价格,从大佛坝村民手中买断。并在沙坝上拉起一道铁丝网,派人设岗警戒,阻拦游人观赏。考虑到铁牛门是传统乡村渡口,村民进城,城里人下乡,都必经此道,故而仍然维持码头不变,并沿袭过去规矩,凡大佛坝村民过渡,一律免费,游客则每票一元。
渡口权的更迭,应该是在年底。年1月11日,我途经铁牛门,适逢城门上正在挂匾。城门左侧有一石阶,由此可登楼阁览胜。平日里铁门常锁,外挂招牌:乐山中青年书画艺术研究院。我多次路过,不得而入,当日却洞开无碍,可自由进出。主人便颇热情,倒水递烟,邀请叙话。此前询问另一来客,已知居停者乃高远岐先生,经政府允许,在此厝身。楼阁为两层建筑,底层画室,顶层卧房,合二为一,小楼一统,题名“澄怀阁”。
城门上匾额“海棠香国”四字,便是高远岐先生书写。乐山古称嘉州,遍植海棠,故又名海棠香国。当日政府指示,临近春节,须洒扫庭除,乃将匾额摘下清洗,复再挂回原处。高远岐先生年坠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称喜爱书法,风格求变。问其心得,答曰:好玩。细细体味,深意存焉。
.11.24
○乐山育贤街:县街小学不在县街
○乐山玉堂街:白宰鸡在这儿姓“周”
○乐山东大街:大跃进曾改名玉东街
○乐山学道街:这地方再早叫会府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