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是我国很多行业多少都有的现象。对于气象行业来说,如何让应届毕业生尽快满足气象行业需求,有效充实行业人才队伍,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正在与部分省气象局试点建立生源地实习机制,为解决这一难题寻找新途径。
强化实训,从学有所成到学有所用
今年,江西省抚州市气象局顺利招到了急需的大气科学专业应届毕业生。除了常规校园招聘外,生源地实习机制也在该局应届生招聘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南信大大气科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聂道洋,就是在实习后与该气象局签了约。
“他在气象台实习了一个月,基本了解了气象预报、服务等全过程,如怎样做预报、参考哪家模式预报准确率会更高、应怎样服务等。我们彼此也进一步了解,互有意向,便一拍即合。”抚州市气象台台长蔡小琴介绍。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一方面与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上强化气象操作技能培养和实习实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到气象行业就业;另一方面,则通过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机制,帮助新任预报员、观测员等适应现代天气预报业务需要。
“最关键还是解决气象人才满足行业需求问题,以现代气象业务的要求、理念,引导高校加强和改进气象高等教育,让学生尽快了解气象业务实际。”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培训处处长董章杭认为,通过系统地开展岗前实习,有希望缩短到气象局后的培训时间,降低成本,同时还能培养应届生和实习单位的感情,关口前移、促进就业。
图为南信大学生开展实习。
图片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以四川为例,25名四川籍学生到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11个单位的业务一线进行轮岗,熟悉各类预报岗位及职责、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一步巩固和学习了MICAPS4、SWAN等基本操作以及精细化预报平台及其他业务系统使用;了解天气气候背景,学会了应用卫星雷达自动站资料制作短时临近预报的技术。在县气象局,他们还深入了解气象观测项目、气象环境保护、仪器维护等工作内容,进行测报跟班。
“通过实习,我有机会真实体验到一线气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状态和流程,并向他们学习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而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全方面提高自己。”南信大大气科学专业四川籍应届生余谙迪说。
生源地实习,为家乡气象事业添光彩
实际上,气象部门一直在推动气象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训。而作为气象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南信大也一直在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气象业务实践能力。生源地实习,则为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供了一种可参考方式。
“以前往往通过一些组织行为或应届生在毕业前自己联系实习,但整体上不太系统,组织性和计划性都有欠缺,实习效果也不易保证,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南信大教务处处长郭照冰介绍。年,该校启动“合纵连横”工程,全面推进与气象部门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共建成效。生源地实习就是“合纵连横”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
根据“合纵连横”方案,南信大在年春季与四川、江西、黑龙江、辽宁、陕西等5省气象局试点实施生源地实习,由学校和气象部门共同商定实习计划,配备专门指导老师,设定考核机制,提高实习针对性。
☆除做好必要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外,学校为全体实习学生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加强组织管理;
☆首批实习结束后,还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了充分交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完善措施,以便下一年度更好地实施和推广。
“我先后在四川省气象台、乐山市气象局、峨眉山市气象局实习,通过学习熟悉了气象业务整体流程,获得了气象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培养了独立工作的能力,熟悉基本气象仪器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也提高了对气象事业的兴趣。”大气探测专业应届生胡苏蔓说。
图解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四川省气象局局长彭广认为——
1生源地实习的机制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气象事业,提前培养对气象事业的热情和激情,用人单位也可以提前了解考察高校学生情况,摸清学生就业需求,提升用人进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广泛吸纳人才。2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学内容和实践工作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开展实习工作,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工作情况,加速角色转变;高校也可根据学生实习后反馈的有关情况,有目的地调整教学内容,提升理论学习对实践的指导效用。3此外,该举措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就业,并为他们创造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有利于建设稳定的气象干部队伍,也有利于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求牵引,扎根行业做研究
鉴于气象事业的科技性特点,真正扎根行业,往往需要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源地实习除培养学生对当地的感情外,也让学生对气象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职业发展,对于气象部门和行业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利好。
来自大气科学专业的应届生赵博文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他表示,在实习中切实感受到实际需求能提高研究动力,“对于普通预报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数值模式预报,我对该方向的研究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理解”。
“通过实习感受到,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科研与创新能力,不要成为数值预报的奴隶,要有独立分析、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该校大气科学专业应届生吕纯月说。
图为南信大学生在开展观测。
图片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郭照冰介绍,目前学校也希望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国各省局,并希望从全国层面让生源地实习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
“比如我们希望今年能再拓展到更多省气象局,最终实现全覆盖;同时在专业上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计划将生源地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将一线业务导师‘走进来’和学生‘走出去’做得更细,将实习基地导师与校内导师资源进一步共享,发挥双方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董章杭表示,目前中国气象局正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学生到气象部门实习,同时也在商讨出台全国层面的制度化保障性举措,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益。
来源:《中国气象报》年5月18日五版
作者:本报记者李一鹏通讯员林雯陆艳
图片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报社、
部分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张小娟